张国立张国立「张国立的混在北京用自然的表演演绎人穷志不穷的市井小民」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04更新:2023-04-18 08:21:09

张国立在电影中创造出了多样化的角色,其中体现了时代不同、类型不同、性格不同、人物命运不同等诸多差异。

无论什么类型,张国立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角色身上的特质,或机智勇敢、或坚忍不拔、或文质彬彬,张国立所塑造的经典电影角色,为何能被演绎的如此立体鲜明,栩栩如生?

从演技的角度来看张国立

在张国立电影表演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从本色表演到性格表演的演变。

《混在北京》是1995年,由何群导演的一部剧情片,讲述的是一群在出版社工作的青年男男女女共同居住在一栋破旧的筒子楼里共同生活的故事,将生活矛盾、工作矛盾和情感矛盾高度聚集在狭小的物理空间中,并通过情节的推进激发矛盾,透露出各类人在北京生活的不易,和在都市中努力生活的小人物们共情。

张国立在其中塑造的是一个从小地方来到北京工作的小镇青年沙新。这个小镇青年和时代背景下所有怀揣着梦想,从小地方来到首都就业的年轻人都很相似,是这一人群的缩影。

他们带着少年时的天真,对社会的灰色地带不屑一顾,但命运往往以挫折待之,沙新也是如此。

张国立展现出沙新面对生活、朋友、爱人、领导以及投机取巧之辈的多重样貌。

大家一同居住在老破的筒子楼,每到阴雨天气,处理楼道积水问题的总是沙新,他一边默默搬来石头垫脚,一边文绉绉的批判员工住宿的管理制度,被自私自利的邻居绊倒,他毫不留情的发难,展露出属于年轻人的锋利和棱角。

面对流言傍身的朋友,他主动提点,在外人前处处维护;面对领导唯利是图的决策,他当面反对,绝不唯唯诺诺的屈服;面对投机取巧或贪图享乐之辈,他毫不留情,冒着被打的风险当众发声,试图以个人之力挽救社会风气。

这样丰富立体的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剧本对塑造同住一栋筒子楼里的近邻之间既包容又互有小摩擦的真实人物关系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演员的心血。

角色塑造首先建立在对剧本的深入解读,张国立不但熟读自己的剧本,从每场戏中丰富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并且还默默钻研对手演员的剧本,从不同角度揣摩人物关系及对手人物心理,从而激发出更深层次的潜意识反应,丰富表演层次,更为准确的进行情感表达。

其次,角色塑造也建立在对表演细节的把控,比如怀孕的妻子张晓燕忽然出现在筒子楼里时,张国立饰演的沙新正在和美貌的女性好友季子聊天,看到妻子的第一反应,先是惊讶,然后是开心兴奋,再然后是后知后觉的对妻子路程上风险的担忧。

随后感受到妻子对季子的审视,以及察觉到两个女人之间涌动的不正常的气流时,沙新立刻反应过来,开始介绍双方的身份,用脸上爽朗的笑容化解两个女人之间莫名的交锋气氛。

这一连串丰富且自然的反应,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一个天真可爱、温柔专一的带有男孩子气、又有作为丈夫的体贴的角色形象。

第三,作为群像电影,作品对复杂人物关系的刻画也是一大亮点,这种在筒子楼里既磕磕碰碰又相互关怀的邻里关系也正是20世纪90年代普遍出现的,最容易激发观众共鸣的,并且这种包容的大家庭式的互相帮扶也是一种人性之美。

因此除了戏里的交流外,张国立在戏外也常常找同组的演员们进行交流,将戏外培养出的默契带到电影中,因此才有了这样自然写实的表演。

这部电影拍摄于1995年,当时的北京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涌入,而生活条件提升的同时,群众的文化修养却并未得到同等的提升。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电影内涵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文化的流动变迁,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财富和权利占有的分布在各个阶层间发生了极大流转,同时社会整体财富基数在不断飞速增长,导致财富差距绝对值更加明显。

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小人物”这个群体就变得典型起来,常用来被形容低收入、社会地位不高且易被主流社会无意识边缘化的群体。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演何群没有着力塑造在第五代导演电影中最擅长的深沉的氛围,远离了黄土地、红高粱、黄河水与大宅院,而是在一栋随处可见的年久失修的筒子楼里,塑造出一个小小社会。

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的一群知识分子,按理说是最清高无暇,文化修养极高的一群人。

但回到肮脏拥挤的栖息地,脱去职业环境和身份的光环,他们身上浓缩着所有小人物的失意、愤慨、庸俗、平凡,而这部电影的主旨便是“关注现实、直面现实”,没有强烈的批判态度,而是用电影抛出问题,启发大家看见并思考现实的问题。

这便是电影艺术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这类群体的描述从底层来刻画出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形态。

观众通过电影作品将自己代入进小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随着叙事的推进不断地释放出能量去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展现出人物形象和认知的转变或升华。

观众从中获得的正面精神激励,正是此类型人物的部分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所在。张国立受其朴素真诚的表演方式的影响,是一个能够将这类“小人物”形象塑造得极其专业的演员。

张国立不同角色的树立

张国立主要电影角色共有26个,其中“小人物”角色就有14个,占比达到53.8%。且呈现出经典写实、去脸谱化的特征,其中大致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面临城市与农村环境之间的草根类小人物形象,这类角色多半是面临从农村进入城市后的社会环境变迁与自我诉求受阻的矛盾之中,社会地位较低,不被城市主流人群认可。处于繁重现实生活压力之中同时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第二类是基于的极端故事背景或人物设定下的特殊类小人物形象,比如宏观社会背景突变、人设上的突出缺陷等特殊性问题导致的人物饱受欺凌和歧视的现实命运。

同时,由于小人物形象的可塑造性和戏剧空间极高,许多知名的演员都在这一形象中贡献出完成度极高的生动表演。

国内的代表性角色有《甲方乙方》中的葛优、《小武》中的王宏伟、《疯狂的石头》中的郭涛等,国外的代表性角色也有《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威尔史密斯、《阿甘正传》中的汤姆汉克斯等。

黄渤饰演的《疯狂的石头》、《疯狂的外星人》、《一出好戏》、《心花路放》等电影中,塑造出的角色都比较贴合于上文提到的草根类小人物形象,他和张国立在塑造上主要有以下差异。

形象上,从两人先天的样貌条件进行对比,张国立高大俊朗,五官端正,带着几分不谙世事的天真,比如《混在北京》《一声叹息》中,往往会给观众带来单纯、忠厚、富有少年感的第一印象。

就像观众身边的一个邻家哥哥,产生熟悉、可信任的感观,观众往往抱着欣赏的态度,会先认同这个角色,再去理解整个故事。

而黄渤的阅历更加丰富,受到过许多冷眼薄待,一路走到影帝的位置上,可谓是见过世间百态,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神态和气质,给人一种故事感,观众更容易站在旁观位置上平静去看待这个故事,先进入故事,再客观的看待这个角色。

台词上,黄渤出身于北京电影学院配音专业,音色多变、声音状态松弛自然、在台词塑造上有过极丰富多元的专业训练。

同时由于黄渤本人的幽默风趣,又为其的台词更多添了几分喜剧色彩,在诠释小人物窘境时,常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自信与优越感,带来趣味性。

而张国立曾做过播音员和主持人,声音条件优越,普通话字正腔圆十分标准,因此在松弛性和多变性上略逊于黄渤。

但张国立的台词中蕴涵着真诚深切的情感,具备强烈的感染性,能够很好地将观众带入到情境中体会角色的情绪,同时带给观众美的感受。

在台词上,两人也有共性的地方,就是对方言的灵活处理。两人都曾为了配合不同的角色去学习新的方言,也都表现出了对方言的极强学习能力和融合适应性,在细节处使得人物更加真实立体,让角色从各个方面都立得住。

因此,张国立的先天形象条件决定了他的观众缘极好,哪怕是在电影中作出冲动、错误决定时,观众也会更多地觉得惋惜和心疼,不会过于苛责。

同时如果要突破这样的固有印象去挑战一些大奸大恶的角色,可能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错位感,更难以接受。

而黄渤在角色丰富度的挑战空间会更大,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善还是恶,开朗还是凶狠,都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接受,同时对其草根人物的悲剧命运表示同情,获得更丰富完整的情感认知。

放到25年后的今天,小城市出身的小镇青年越迁至一线城市工作乃至安家依然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

表面光鲜亮丽地穿梭在高楼大厦,下班后往往也在破旧狭窄的城中村甚至地下室生活,和这部25年前的电影中所描述的生活相差无几。

这部电影透过时光照亮现实,每个去大城市打工的小镇青年心里都有一个沙新,有梦想,有闯劲,有才华,但是缺乏对社会基本运行规律的深入了解,有几个昂着头的“沙新”不碰壁呢。

因此张国立的表演用最自然本真的感情引发了大众的深刻认同和共鸣,最终沙新的黯然回乡才能引发观众真切的惋惜,这也是对张国立的表演最高的认可和赞许。

你觉得呢?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