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3更新:2023-04-18 13:16:49
在2019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除了备受争议的《小丑》,同时获得金狮奖提名的还有一部尺度惊人的影片《被涂污的鸟》。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为了躲避法西斯对犹太人的屠杀而流落在不同村庄之间的经历,展现了东欧国家对犹太人施加的残忍暴行。公映时,片中血腥和暴力的镜头引起很多观众的不适。
这部影片改编自波兰裔美国作家耶日·科辛斯基的同名原著。原著小说被翻译了十几种语言,在2010年被《时代》周刊评价为1923年以来一百部最好的英文小说之一。
读过原著后,我感到影片的改编已经很仁慈了。黑白色调缓冲了血腥的冲击力,对书籍内容的删选也压缩了故事的残酷。科辛斯基想表达的不只是战争和暴力,还有残酷人性对精神的扭曲。
每每观看影片或者阅读书籍,我最害怕的一句话就是“改编自真实故事”。然而《被涂污的鸟》正是令我恐惧的这一类作品。
真实性引人争议,东欧国家不想承认的暴行和反犹情绪20世纪60年代初,科辛斯基结合自己童年的流亡经历创作了这部非虚构小说。刚出版时引起轩然大波。波兰把这本书列为禁书,东欧的报纸和杂志对它掀起围攻,甚至揣测美国允许出版这本书的政治意图,认为作者刻意污化东欧民众在“二战”时期的生活。
然而也有亲身经历过战争迫害的幸存者,表明书中的描写相对于真相来说,不过是田园牧歌一般的故事。
小说中男孩的经历其实与科辛斯基的童年有很高的相似度。科辛斯基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父亲是大学老师,母亲是钢琴家,科辛斯基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他9岁的时候,纳粹占领波兰,父母将他送到乡下希望能保护他不受迫害。
如小说中的男孩一样,在不同的村庄之间流亡的科辛斯基,尽管躲开了集中营的迫害和纳粹党的屠杀,但仍然在流亡生活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那么躲过战争的男孩,为什么仍然遭到了迫害呢?
提起“二战”,就不得不提起一个数字——600万。“种族刽子手”希特勒在二战期间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如今看来,希特勒犯下的是令人发指的滔天罪恶,但当时却依旧受到那么多纳粹分子的支持。人们惯于把一切罪行都压在希特勒的身上,却忽视了东欧人民本身的反犹排犹情绪。
东欧人民讨厌犹太人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宗教差异矛盾,一个是贫富差距矛盾。
一方面基督教对犹太人有着天然的排斥。当时的欧洲人民大多信仰着基督教,他们认为是犹太人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所以从宗教信仰上,他们仇视犹太人。
另一方面犹太民族占有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犹太人非常聪明,尤其善于做生意。但是犹太人缺少国家情怀,犹太民族自古被罗马大军驱逐出古以色列王国地区以后,就分散流离到各个国家。他们没有为当地政府奉献财富的责任感。这导致其他穷苦的人民尤其仇视犹太人。
正是欧洲人民的反犹排犹情绪,解释了《被涂污的鸟》当中,男孩在村庄所遭受的歧视以及虐待。男孩的黑头发、黑眼睛,以及听不懂的城市口音,都是村民取笑、殴打他的理由。
流亡途中,人们对男孩的价值观进行一遍又一遍地扭曲“被涂污的鸟”源于东欧民间的一种习俗,人们把逮住的鸟用颜料涂成彩色,然后放飞它们回归鸟群。当鸟群看到这只异类,会把它当作威胁,一起向它发动攻击,直至杀死这只异类。犹太男孩就是村庄里的异类。人们在对他进行攻击的同时,就像在他身上泼洒着颜料,男孩的价值观不断地被扭曲。我把这个过程提取出三个阶段。
1)忍受和逃避
第一个阶段里,男孩还保留着一定的天真和无知。第一位收养男孩的老妇人突然病死,男孩不明白自己不小心烧毁房屋时,为什么老妇人始终没有反应。那是男孩第一次认识死亡,他还不理解灵魂消散后剩下的是空壳的尸体。
接着男孩漫无目的地游荡到一个新的村子,他想起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的父母,崩溃大哭。村民迎接他的礼节是把他套在麻袋里的一顿暴打,然后男孩就被卖给了巫医奥尔加。
奥尔加带着男孩走访各个农舍,用青蛙、鼹鼠、草木、面团等各种奇怪的材料帮人消除病痛。当男孩发烧的时候,奥尔加把他埋在土坑里,只露出一个头。男孩忍受了几天乌鸦的啄击,终于退了烧。奥尔加告诉男孩,他的身上住着一个魔鬼,只要他直视别人的眼睛或者数清楚别人的牙齿,就可以给别人下诅咒。
在之后的流浪日子里,男孩始终相信自己的魔力,总是躲避别人的目光。这时的男孩已经丢掉了来到乡下之前所了解的文明,曾经背会的诗歌不能帮他免除村民的嘲笑和殴打。
2)祈祷和救赎
第二个阶段改变男孩的是基督教。在第二次被德军抓到的时候,男孩侥幸被一位神父带走。神父把他交托给一个鳏夫加波斯。加波斯经常无缘无故地打男孩。男孩不干活的时候,加波斯就把他吊在屋里,驱使自己的猎犬跳起来咬他。
男孩不明白为何受到这样的苛待,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后来男孩听到神父说祷告可以积累自己的免罪日,于是开始像基督徒一样不停地祈祷,期望诚心可以感动上帝,免受痛苦。祈祷没有减少男孩遭遇殴打的次数,但让男孩在肉体的疼痛中找到了一点心灵的慰藉。
然而在圣体节仪式上,男孩捧着祈祷书从祭坛上摔倒,同时失去了说话的声音。男孩认为是自己触怒了某种神秘的力量,又开始了新的逃亡。
这一次男孩遇上了农夫马卡尔和他的儿子安东以及女儿尤卡。他们也是村子里的异类。尤卡教会了男孩爱——她常常趁着父亲和哥哥不在的时候和男孩赤身裸体地躺在一起相互亲吻。男孩度过了一段比较安稳的时光,直到他窥见赤裸的马卡尔和儿子女儿一起以及一只公羊之间的神秘仪式。
男孩认为自己看到了人与魔鬼的交易。信仰又一次崩塌。
3)自救和反击
第三个阶段改变男孩的是苏联红军。幸福到来之前是更深重的苦难。男孩亲眼见证了一场战争的屠杀。一队卡尔梅克人在村子里烧杀抢掠,妇女和孩子无一幸免。充满空气的是尖叫和哭喊,淌满土地的是血浆与残肢。男孩看着卡尔梅克人与自己相同的黑发黑眼,好像明白了自己被人们仇视的原因。卡尔梅克人的暴行因苏联红军的到来而终结,人们从战争中得到救赎。
被打断肋骨的男孩也得到救助。他在红军团里收获了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政治官员加夫里拉教男孩读书,他告诉男孩世界的秩序不受上帝的支配,人们应该相信自己的力量,决定自己的道路。苏联英雄米特卡则教男孩复仇,对自己遭受的苦难打出有力的一击。
男孩看似有了新的成长,学会用自己的力量保护自己。然而复仇的价值观却把他带入了另一个深渊,让他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加害者。
如果没有战争,男孩还会是原来养尊处优的贵族少年。可在战争中的流亡岁月,男孩的价值观一次次被打碎和重塑。在跌跌撞撞的成长中,他从遇到的每一个人身上学习看待世界的眼光,由于缺乏统一以及和善的价值观支持,他慢慢开始用自己遭遇的一切去对待这个世界。
停下来的是炮火,停不下来的是精神的伤害战争结束后,一切看起来都在恢复。然而事实表明,世界也像那只被涂污的鸟,已经不是原来的颜色了。
故事中的男孩被送到工业城市的孤儿院,那里有500个和男孩一样从战争中幸存的孩子。所有人的眼睛里都充斥着恐惧与憎恨。
每一天都在战斗,每个孩子都有特长。有的喜欢向别人扔重物,有的喜欢用手臂砍别人,有的喜欢踢别人的脸,有的喜欢点燃其他人的衣服。孤儿院的老师和护理管不了这些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避免被孩子们强暴和逼疯。
他们都是被战争涂污的鸟,幸存的是身体,污染的是灵魂。男孩终于找回了亲生父母,但他已经不愿意回到家庭生活,每个夜晚都游荡在放浪的女人和买卖违禁品的男人之间。
小说结尾的描写是作者从战争孤儿的角度揭露了战后世界的一隅。战争摧毁的不止生命,还有遮风挡雨的房屋和肥沃的农田。幸存者逃过了炮击和屠杀,还要面对的是食品与物资的匮乏。熬过了肉体的折磨,还要体会精神的空虚。
二战的炮火响了六年,世界的复苏却要花费几十年的时间。这一切对于有的幸存者来说,就是一辈子。耶日·科辛斯基在1991年还是选择了自杀,纪录片《二十二》当中的慰安妇老人还是没办法回忆那段往事。
时至今日,二战已经结束了七十多年,人类又吸取了多少教训呢?
从前段时间的美国警察跪杀黑人事件,以及最近的中印边境摩擦来看,人类好像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铭记。特朗普无休止地叫嚣和印军的试探侵扰都激化着和我国的国际关系。
幸运的是,祖国已经强大,我们不可能再次成为被涂污的鸟。然而时不时,我也会在网络上看到有些网民表达着身为中国人的骄傲甚至是凌驾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越感。我想提醒每一位同胞,要铭记战争的伤痛,千万别不小心成为涂污其他鸟类的人。哪怕只是口诛笔伐,也该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