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中的难言之隐都被它说透了「亲情中的难言之隐都被它说透了」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25更新:2023-04-18 13:49:13

今年春节档,不仅创造了票房和观影人次的新纪录,也涌现出了不少新词和新现象。

“妈系演员”的出现和走红,便是其中之一。

所谓妈系,意味着像妈妈一样,温婉、娴熟,充满亲切感的女性。

微博上一波“认妈”的风潮,其背后原因除了影片本身的动人以及演员的精湛表演,也有观众自我内心情感的投射。

从前几年出现的“爹系”审美,到如今的“妈系”演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理想父母形象的定义。

在这里,作为形容词出现的“爹”和“妈”成为了抽象和概括性的字眼,它们是理想而完美的化身,似乎提取了身为家庭角色的父母最美好的特质,成熟、宽厚,给人以足够的安全感。

然而现实生活里,我们眼中各自父母的形象,总是会复杂的多。亲子关系并不是永远那么美好,也难以避免龃龉或误解。

家人或许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但即便如此,它仍然存在着裂纹。

影史上有不少电影敢于直视这些裂纹,而其中的经典之一,是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

影片是小津导演作者风格的集大成者,网友也打出了“好于 99% 家庭片,98% 剧情片“这一神作级别的评分:

如今距离电影问世的1953年,已经过去将近70年的时间。

我们再看这部电影,仍然能从其反映上世纪50年代战后日本家庭生活的情节中感受到共鸣。而在不同的年纪重温,也总会收获新的感想与触动。

故事中,年迈的父亲母亲远赴东京看望子女,本以为会是一场愉悦的团圆,没想到一家人在短暂的相处中,却滋生出不同的烦恼。

在小津温润细腻的笔触下,暗藏着无比锐利的锋芒,它像手术刀一样划破了世俗家庭温馨和睦的表面,展露出遁藏在亲子关系深处的缝隙。

子女们忙于工作,虽嘴上叨念着欢迎父母的到来,实际上却疏于对他们的照顾。而父母也只是笑笑,没有多说些什么。

故事的展开始终是平淡和缓的,也很少直白地表现冲突,唯一能算得上情绪“激烈”的情节,是父亲半夜醉酒,被警察领回了二女儿繁的家,遭到了女儿一顿训斥。

从好梦中惊醒的繁无法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喝的烂醉,还把一个陌生的酒友带回家。

她埋怨起父亲,回忆小时候父亲嗜酒,让全家人“烦死了”的往事。

她不知道的是,好不容易戒了酒的父亲又一次喝到烂醉,是为了度过“无家可归”的漫漫长夜,也是为了一解胸中的愁苦。

小津是温柔的,他没有控诉或责难亲子中的任何一方。

相反,他借角色之口表明,类似的误解是人之常情。

成长是一段变得自私,或者说,更加忠于自我的过程,“小时候待人很亲切”的繁长大后也要开始经营、整理自己的生活,于是在不知不觉间,变得市侩、爱计较了起来。

而这个过程,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错位。

影片中,大儿子幸一和繁为父母安排了一次热海之旅。

可热海是年轻人的天堂,哪里适合喜欢清净的老人。忍受了旅店喧闹的一夜,父亲母亲拖着疲惫的身体提前返程。

然而幸一却认定,东京和热海这段旅程,足够母亲说上好一阵子了。

但很快,他和其他孩子就经历了人生最无奈的一次错位:一场叫做“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错过。

三儿子敬三感慨,趁来得及的时候尽到孝道,否则“到时拿着被褥铺到坟墓也没有用”。

没想到一语成谶,他没能赶上见母亲最后一面。

影片中也有温情存在。原节子塑造的二儿媳纪子,对于老人来说,算是东京之旅中一个温暖的慰藉吧。她带他们观光,尽所能地招待、交谈、倾听。

她所做的,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在与家人的相处中,多一些陪伴与体谅。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东京物语》的故事依旧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的生命中上演着。

而最近上线的一部微电影,也讲述了一个类似的亲情故事。

影片开场,女孩穿梭在空荡的房间,对着电话另一头的朋友抱怨,这间多年没回来过的老房子,有太多东西需要整理、收拾掉了。

故事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悬念,为什么要丢弃这些旧物?难道是要来一套完整的断舍离?

“没有什么好用的,没有什么可留的”,女孩说完这句话,手边拿起了一张合影。

照片中,一个中年男人微笑着,身旁学生模样的小女孩,板着一张脸,看上去并不快乐。

女孩犹豫了一下,没有把合影扔进废品箱,而是把它放倒在一旁。

扫除来到车库。

大门缓缓升起,女孩正祈祷车库不要有太多需要处理的旧物,眼前的景象,却让她愣在原地。

是一辆车。

而从女孩的表情来看,这是一辆有故事的车。

车已经发动不起来了,她叫来了客户服务人员,盘算着,“如果这车修不好,我想办法处理了”。

影片最初的悬念也在此刻揭晓:

这里是女孩多年没有回来过的家,在此之前,女孩的父亲一个人独居,久别重逢,因为爸爸的离世,她再次踏入曾经生活过的旧宅。

她似乎想清空房子里的旧物,向与父亲相关的过往和记忆彻底告别。

这辆车也不例外。

客户服务人员一进车库,第一眼就认出了它,像是老朋友一样熟悉,车子哪里有划痕,哪里需要修理,他记得清清楚楚。

车身上的划痕,仿佛也撕裂开女孩记忆深处的那道伤痕。

爸爸忙于工作,年幼的女孩在后座赌气大闹,手中的玩具不小心划伤了座椅靠背柔软的皮革表面。

另一道痕迹,则来自她蓄意的“报复”。

考了好成绩的她想得到爸爸的认可,忙着手头工作资料的父亲又冷落了女儿。

女孩欣喜的笑容瞬间凝固了,她负气地把试卷攒成一团,塞进了车门的把手上,然后用钥匙为车子添了一处“彩”。

长大后,她和父亲的关系并没有缓解。她一个人拖着成箱的行李离家,愤怒地说这几年都不回来了。

手中的纸箱突然裂开,杂物散落了一地。父亲没来帮忙,女孩哭着把它们放回箱子,一个人伤心地离去。

记忆里的只言片语,似乎解释了女孩为什么多年没有回家,也解释了她为何要丢弃所有的一切。

或许都是因为,她和父亲那些不愉快的过去吧。

客户服务人员告诉女孩,他的父亲每一次给车保养都会特地嘱咐,要保留那些年岁悠久的划痕。

为什么?女孩不解。

这些伤痕也深深横亘在自己与父亲之间,为什么不去修复,任由它这样裸露着?

那是一张已经泛黄的手绘地图。

女孩意外在汽车前排的储物箱下发现了它。

那张地图指向的是她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而在一瞬间,她脑海里的记忆也突然发生了“反转”。

她想起因为爸爸没时间陪她而大哭大闹之后,爸爸和自己在阳光下的嬉戏,两个人扮着鬼脸,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被爸爸冷落后在浴室里疯唱疯跳,闻声而来的父亲在一旁偷偷关注着,眼神里满是宠溺:

离家时跌倒后,头发已经花白的父亲站在门口,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说出口,却最终化作一抹鼓励的微笑。

并不是因为女孩“选择性”的失忆。

事实上,她或许就像《东京物语》中所说的,成为了一个“自私”的成年人。

她被围困在亲情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与情绪中,从小到大的那些委屈、失落与愤怒,却忽略了家庭中生活来自他者的给予与付出。

电影里的父亲,就像许多中国家庭里的长辈一样,沉默、寡言,不会轻易把爱说出口,却总是将深情融化在日常的细琐中:

他手掌的温度、炙热的目光、湿润的眼眶…

这些隐没在生活中的父爱,虽然无法给人以平铺直叙的酣畅,却经得住在悠然岁月中的细细品味。

爱不会变,但爱的形式却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小时候,我们总会觉得和父亲很亲。可长大后,关系不知为什么,渐渐变得疏离了起来。

最终像影片中的女孩一样,离开了家,缺席了父亲的生活。

在我们长大的同时,亲情也经历的成长。

父爱的方式从牵手、拥抱、玩耍,渐渐变成了另一种更隐形、更深沉的形式:默默守护,静静支持。

而无论孩子走到哪里,父亲的思念与牵挂也始终陪伴在那里。

有时我们只需停下急着向前迈进的人生脚步,回望下那些与他们相处过的曾经,便可以寻获到爱的蛛丝马迹。

那张地图的出现,像是突然一束光照进了黑暗,那些尘封已久的情绪也苏醒了过来。

女孩发现,原来父亲对自己的爱,其实一直都在。

更重要的是,她也一直爱着父亲。

那些幼稚的倔强、赌气的狠话,其实都是笨拙地对爱的表达。

她在乎,也无法割舍这份来自亲情的羁绊,就像她没有办法扔掉小时候和父亲的合影一样。

所以最终,那些她想告别的记忆再次被她珍视起来,如同车库里差点被“想办法处理掉”的车,经历了修复与弥补,又再一次重新焕发了新生。

在这支由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打造的微电影《挚爱》中,这台陪伴父女多年的奔驰车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它陪伴、见证了这个小家庭一路以来的悲喜与聚散,成长与和解,已经成为家庭里必不可少的一员。

有趣的是,这辆车本身,也是父女俩情感的外化象征。

车身内外随时光增添的划痕,指向了家人之间的情感裂隙。

直到影片最后,女主决定将这些划痕修补好,驾驶着这台承载着父女深情与记忆的、焕然一新的车再次出发,开启了人生下一段旅程。

而这一刻,阳光明媚,远方充满了希望。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梅赛德斯-奔驰客户服务人员,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这段亲情的见证者与粘合剂。

影片中的服务人员并没有套用严肃、冷静的专家形象,反而充满了人情味。

在父亲独居的日子里,他倾听父亲对孩子的思念,也将这份关心与珍视,注入到对车辆的每一次维护中。

《挚爱》中的父女故事,同样可以唤起人们对亲子关系的深刻共鸣。

但相比《东京物语》的悲凉与伤感,它更加温暖,也更具希望:

裂痕终会弥合,在误解与错位之下,亲情扎根最深的地基,始终是爱。

(本文剧照图片均来自《东京物语》)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