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旋律书写新中国的史诗长卷作品「用音乐旋律书写新中国的史诗长卷」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17更新:2023-04-18 18:03:19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它具有鲜明的个性,

五线律动的音符打破了

语言的隔阂、国族的边界,

是多元文化交流传承所凝聚的瑰宝。

20世纪30年代起,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音乐作品,在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下,用旋律书写史诗长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抗敌御侮保卫家园,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众志成城改革开放,万众一心铸就新时代,与历史相生相随的美好旋律,成为时代的映照、历史的回响,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更加鲜活、生动的教育素材。

九一八事变与抗战歌曲的兴起

1931年9月18日夜,

被日军炸毁的东北军驻地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骑兵随即开进沈阳城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以此嫁祸中国军队,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悲壮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就此拉开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敲响了民族危亡的警钟,让四万万中华儿女在民族危亡关头团结起来,共同撑起民族救亡振兴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田汉、聂耳等一大批中国左翼音乐家引领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通过抗战歌曲的创作与传播,凝聚民心,共同抗敌。

黄自与《抗敌歌》的创作

黄自(1904年3月23日—1938年5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川沙县(今上海浦东新区),是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中国早期音乐教育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著名作曲家。

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留学欧柏林学院、耶鲁大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沪江大学及其附属中学(今上海理工大学)、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今上海音乐学院)。

九一八事变后两个月,当时正在上海音专执教的黄自与在校师生们共同成立了“抗日救国会”,以此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为东北义勇军募捐。

在宣传过程中,黄自创作出了《抗敌歌》《赠前敌将士》《旗正飘飘》《九一八》等以抗日为主题的音乐作品,它们的唱响是中华民族救亡的最先呐喊,随着更多音乐家的参与,抗战歌曲开始自上海兴起,逐渐影响全国。

聂耳:以电影戏剧为媒体

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1933年初,在白色恐怖中,聂耳由赵铭彝、田汉介绍,夏衍监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聂耳(1912年2月14日—1935年7月17日)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是继黄自用音乐开创抗日歌曲先河后最重要的创作者之一。他充分运用电影戏剧,进一步扩大了其中抗日歌曲的感染力与传播力。

1934年夏,

聂耳(左)与田汉在上海合影。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义勇军进行曲》定稿手稿

他所创作的《毕业歌》(电影《桃李劫》主题曲)、《前进歌》(独幕歌剧《扬子江暴风雨》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等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音乐形象,为动员四万万同胞奋起抗战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文艺界人士的爱国热情

抗日歌曲能够在短时间内引发共鸣,并被广泛传唱,成为凝聚人心的抗战“武器”,除了有优秀的爱国音乐家们通过音符敲击出时代的强音外,其他文艺界具有时代影响力的名人亲自引领传唱同样功不可没。

胡蝶是中国驰名影坛的“电影皇后”,不仅为观众留下数以百计的影片,由她自演自唱的电影插曲也早已家喻户晓。百代、丽歌为胡蝶灌录过《最后一声》《十九路军》《抗敌进行曲》《丽人》等近30张唱片,伴奏大多是百代国乐队。其中,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的《最后一声》,在庆祝胡蝶荣膺 “第一届电影皇后”举行的庆祝舞会上,由胡蝶现场献歌。歌词直白,饱含直面战争阴影,为国奋起战斗之情怀。此曲一经电影皇后演唱,很快传唱开来。数十年后,这张唱片已经非常稀少,其中演绎的曲折故事也少有人知晓。

左翼戏剧家联盟

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934年春,为了进一步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向新的高潮,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成立,并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全国,组织建立了一大批具有较大影响的救亡歌咏团体,如“业余合唱团”“民众歌咏会”等,其中仅上海就成立了50余个团体。

这些团体主要通过三个层面,以旋律为炮火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其一是直接组织演剧队、服务团奔赴祖国各地开展歌咏演唱、传唱活动并进一步影响当地民众,诞生出更多的歌咏团体,产生连锁的宣传凝聚效应;其二是利用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媒体进行歌页、歌集的发布,扩大抗战歌曲的传播;其三是深入夜校、工厂,传授民众音乐基础知识,组织歌咏比赛等活动,为大众音乐教育与素养的提高,尤其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6年,为响应国家“八一宣言”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策略,音乐小组的工作告一段落。

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通过这些方式取得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让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一系列抗战歌曲最终传入社会大众的心中,并齐声高唱凝聚起民族团结的抗战力量。

吕骥与“业余合唱团”

吕骥(1909年—2002年1月5日)是我国著名音乐理论家,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在我国音乐史、音乐美学等音乐运用领域著有重要理论著作,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救亡歌咏运动重要的领导者之一。

《保卫中华民族》歌曲,吕骥作

载于《中华周刊》1937年

1935年,聂耳出国后,由吕骥主持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的工作,期间他与沙梅等人共同组织成立了“业余合唱团”,并在救亡歌咏运动中起着核心作用,成员多是各歌咏团体的指挥或负责人,许多救亡歌曲都是在这里创作和推广出去的。

歌咏救亡全体团员歌唱救亡歌曲

鲁迅落葬

1936年《上海报》刊登的

《文坛巨星鲁迅出殡速写》

1936年10月22日为鲁迅送葬,麦新、孟波组织起由20多个救亡歌咏团体和新安旅行团参加挽歌队。由二万多人组成的送葬队伍送着鲁迅的灵柩,齐唱挽歌和救亡歌曲,向万国公墓迈进。这次葬礼,实际上成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示威游行。

民众歌咏会大合唱

刘良模指挥群众共同合唱

《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救亡歌曲

展览通过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歌曲,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面貌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意志品质,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嘹亮的歌声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

走进波澜壮阔的革命年代,

感受唱响九州的传奇歌曲。

你知道哪些音乐背后的故事?

一起分享吧~

信息来源:国歌展示馆

编辑:吴百欣

杨浦区融媒体中心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