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张艺谋电影「1998年张艺谋拍完这部引起轰动的文艺片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9更新:2023-04-19 21:40:49

1997年是一个不错的年份。

冯小刚刚刚拍完了自己人生之中第一部贺岁喜剧电影《甲方乙方》,凭借此片,他开启了自己的贺岁喜剧时代;

陈凯歌刚刚拍完了人生之中第一部爱情电影《风月》,虽然自己没有拿到什么奖,但是通过这部电影他认识了自己的终生伴侣陈红;

而同为第五代导演的张艺谋,那一年却有点不顺心,刚刚拍完自己第一部商业片《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却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同和理解。

甚至有媒体直言他的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模仿香港导演王家卫《堕落天使》的失败之作!

一个在80,90年代在国际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的著名导演,在进入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下子就被观众,就被影评人抨击的体无完肤,这对于张艺谋而言,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于是,痛定思痛下,张艺谋又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循着1992年《秋菊打官司》的路子,为了证明自己的导演水平,最后一次将电影镜头对准了无人关注的社会底层人物的境遇!

一部没有明星的电影!

大多数年轻人同我一样,看一部电影的时候,都会先问这部电影有哪些演员,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明星。

仿佛,一部电影的重点,就在明星演员之上。

但是张艺谋在1999年上映的这部《一个都不能少》,恰好就摈弃了这种对于电影最肤浅的理解。

全是非职业演员,甚至多数都是未成年的孩子。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故事剧情:

《一个都不能少》的故事很简单,在河北某山村小学,只有一个年纪很大的乡村老师,那年,这位乡村老师的母亲突然生病了。

于是他就去找村长请了一个月假,还要求村长去找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来管理这些孩子。

村长答应了,而且还真的找了一个代课老师来。

可是老教师一瞧,不得了,这位代课老师自己都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特别是当老教师得知这位代课老师是村长用50块钱找回来的时候,老教师更是有些生气。

可是没有办法,他急着走,村长也说了他们这交通不便的地方,实在没有人愿意来,所以老教师也只能认了命。

临走前,老教师把年轻的魏老师喊到了跟前,给她交代了这么几件事情:

一件是:这里有一盒粉笔,总共26根,你要省着点用;

第二件:班上有26个学生,也不指望你干啥,只要我回来的时候,这26个孩子还好好的坐在教室里,到时候村长不给你这50块钱,我自己也要掏钱给你。

老教师其实对于魏老师的要求非常低了,就是让她看着这26个孩子,不出事就行。

可谁曾想,老教师一走,麻烦就来了:

第一件:老教师反复交代粉笔很珍贵,可是班上孩子淘气,才上课就被踩碎了,还好魏敏芝不在乎这些,所以问题不大!

第二件:班上少了一个2个孩子,一个是因为有长跑特长被县里给带走了,一个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被带到了县城打工赚钱。

前一个,是被村长带走的,魏敏芝虽然想留,但是也留不下,后一个,魏敏芝觉得自己有义务把他找回来,毕竟少了一个人,很有可能老教师就不付她的酬劳了。

而后面的故事发展也很简单,历经千辛万苦,魏敏芝终于找回了这位走丢在县城里的男同学,而且因为 她的善良,还给贫困的山村小学带来了一大批捐助物资。

最后,这位年轻的代课老师,高兴的带着孩子们用从来没有见过的彩色粉笔上写着字。

其实光听我讲述,大家也能知道这部电影的故事逻辑是非常俗套,非常典型的正能量电影。

但是张艺谋不愧是大师,他将这部电影套上了纪录片的外壳,讲述了一个让我们觉得就是身边的感人故事。

特别是在演员的选择上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影里出现的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特别是剧中的几个关键角色,全部都是真人,真名出演。

比如魏敏芝,比如张慧科等等都是如此。

用最真实的人物,去展现一个最真实的故事,最后带给人的感动也必定是万分真实的,而1999年,这部《一个都不能少》上映之后,引起的强大社会反响,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用孩童的视角,解读真实的世界!

我们应该承认这一点,那就是电影不仅仅只是一个给人带来喜怒哀乐情绪变化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的一点应该在于教化之上。

比如在这部《一个都不能少》里,张艺谋导演就刻意塑造了“魏敏芝”这一个真实的,有点轴的老师形象,来给予了我们一个善良的价值观!

前文我已经提到了剧中的魏敏芝,这个人物,本身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她就是用的本名出演的。

正是基于这个人物合理的真实性,张艺谋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开头,并没有开篇就为什么展示“魏敏芝”这个老师“轴”的一面,善良的“一面”。

比如一开始,张艺谋设计的合理的诱饵,就是村长答应了给魏敏芝50块钱的代课费,所以她才答应了来这里代课一个月,而在魏敏芝讨要这50块钱而不得的时候,她想到了放弃,直到老教师又给了她一个念头,那就是只要26个孩子们都在,村长给你50块钱以外,我还会给你加10块,如果村长不给,我自己都给你掏这个钱。

正是基于这“60块钱”的诱饵,才有了后面“26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的“一根筋”,这种价值观的等价,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特别是在一个金钱稀缺的年代。

张艺谋的人物设计,以及行为逻辑是合情也合理的。

甚至可以说,张艺谋导演完美的避开了“说教”的模板,用一个合理的需求理论,完成了之后魏敏芝这个人物“善良”性格的铺垫。

而片中另外一个有意思的设计,大概就是全片的价值取向,甚至可以说格局,都是基于“孩童”身上。

比如魏敏芝在得知张慧科去了城里打工以后,她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在班上一起想办法,怎么解决遇到的问题。

于是这部电影里最精彩,也最有趣的两幕出现了:

有孩子提议,想赚钱,就去砖厂搬砖于是一个大孩子,领着一群小孩子,去砖厂忙碌了大半天,虽然最后的结果是不仅仅没有干好活,还给砖厂老板捣了乱,但是老板还是给了魏敏芝15块钱。

而另外一幕是,在一群孩子跑到汽车那里问价的时候,才知道他们赚的钱远远不够,于是又有一个孩子想出了大家蜂拥而上,掩护魏敏芝老师混上汽车。

虽然最后到了半路,魏敏芝也被售票员赶下了车。

但是不管怎么讲,光是这两幕,已经足以透出这部电影的真实和可爱,特别是片中用孩童的逻辑去处理现实社会的简单事情,这本身就是这部电影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这部电影从始至终最想表达的一个观点:赤子之心,善良之心的可贵。

用成人的温暖,面对残酷的世界!

就像我前文说的那样,这部《一个都不能少》张艺谋是刻意在用一种“孩童”的视角,来关注这个真实的世界。

而当这个善良、满怀着赤子之心的孩童跌跌撞撞闯入这个真实的,甚至有点残酷的世界时,他们到底会遭遇什么经历,他们到底会遇到什么磨难,这就是电影后半段想要表达的主旨。

比如对于在城里走丢的张慧科而言,他的遭遇,可能就是非常典型的失学儿童流浪记,起初他流落在县城里,已经好几天没有吃到任何东西,想回家也回不去的张慧科面对着香喷喷的肉包子,打起了偷盗的主意。

可是幸好,在最后一秒,有一个好心的面馆女老板看到了他,把他叫进了家里吃饭,并且让他没事的时候洗点碗,自食其力。

而对于魏敏芝,她在城里的在遭遇可以说是一波三折,刚进城,她想到的是找到带张慧科进城的女孩那儿,无果之后,她又选择了去贴寻人启事。

当时就有人问她了,你一没有留下电话,二没有留下地址,你这贴的是一个什么寻人启事,这人又给她支了个招:“去电视台,那儿一播出,全市都知道!”

于是魏敏芝又去了电视台寻人,只是她一没有证件,二没有钱,电视台门口根本就不放她进去,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魏敏芝只能选择了守在电视台门口等,直到最后好心的台长把她请了进去,这个孩童的成人之旅才算是真的结束了。

不管是魏敏芝的成人之旅,还是张慧科的成人之旅,我们都会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

虽然他们各自在自己的旅程之中,都遭遇了一些挫折,都遭遇了一些磨难。

但是总体而言,他们遇到的那些人,他们经历的那些事,都在朝着善意,都在朝着温暖的一方在发展。

比如当我们看到那个面馆的女老板把张慧科带进家里吃饭的时候,用我们成人的思维,可能会认为可能接下来就是要受到伤害了,可是恰恰相反,这位女老板不仅仅让张慧科吃饱了饭,而且还告诉了他应该自食其力;

而魏敏芝在电视台门口的遭遇,也是如此,虽然一开始门卫和登记处的人,都对她冷言冷语,甚至有些刁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成人冷漠世界背后的隐藏的善意!

从这些细微,从这些细小的成人逻辑里,我们可以看到张艺谋隐藏在电影里的一个思想,那就是:

善良才是人性的底色,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刻薄的,那些不好相处的人,其实在真正面对这份“赤子之心”,这份“善良之心”时,都会用成人世界的温暖,来保护那个彩色的梦!

总体而言,我认为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他前二十年电影生涯的一个巅峰,特别是在讲述善良,在结构成人世界时,所作出的努力和隐喻,都是他过往的电影里没有出现过的思想高度。

另一个难得的地方是作为一部纯素人拍摄的电影,最后还能在市场上引起这么大的轰动,也说明了一部真正的好电影,其实只要讲好故事就好。

只是可惜的是,作为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之一的张艺谋在1998年拍完这部《一个都不能少》以后,也紧随中国电影商业片的大浪潮,一个猛子扎了进去,再也没有回头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