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浅浅出了几本诗集「贾浅浅潜海的两个版本分别描述了她哀怨的纯美和寂寞的温柔」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62更新:2023-04-20 18:37:55

贾浅浅《潜海》的两个版本分别描述了她哀怨的纯美和寂寞的温柔。

李可欣(太长,看完我服你)

首先说明一下贾副教这个作品并不是一个近作,而是很久之前的一个作品,这个作品我大概在2018年前后就见过,不过我个人是研究古典诗词的,对现当代的作品不是很懂,我参加过一个贾副教的作品研讨会,当时也有提到过这个作品,我也发言了。我个人认为这是体现她价值观的一个作品,当然,多年以后再看,因为我以前的理论水平低,可能看的不透彻,所以今天重新审视这个作品,可能和几年前的感觉又不一样了。

这个作品,因该是一个系列,表达了贾副教授的三观形成的一个经历或者说历程,这个三观就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决定你世界观的主要依据,而世界观是形成你价值观的基础。而价值观才是决定你这个人究竟是“什么”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

贾副教授的人生观,充分的表达了在她的作品《椰子里的内陆湖》里面,而她的世界观则体现在的作品《朱鹮》里面,而她真正的表达和崇尚的价值观,就是在这首《潜海》里面。椰子里的内陆湖究竟在哪里?是瓦尔湖吗?其实在贾浅浅的脑海里,在她的人生观里面,她是不确定究竟要沉入湖底,还是要冲出水面的,而到她的世界观形成,一就是在恒河上看见一直朱鹮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下,她突然就醒悟了,醒悟了什么呢?我只能发表个人的看法,醒悟了她自己,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是万千人群里的一个,并不比别人更能占据这个世界的制高点,恒河沙数,朱鹮也只不过是一只凡鸟。

从内陆湖到恒河,区别就是湖水是被禁锢在一个范围里的,而河水是流动的,湖水和河水的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湖水最终的归宿是河水,而河水的方向是大海,而河水进入大海,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潜入海底,也正是贾浅浅思考自己价值观的一个悖论,一个她还没有最后涅槃的一个二次元的伪命题,所以,她的这个《潜海》,她创作了两个完全的不同的版本,字数是完全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分行和标点符号,而这两个不同的版本,立意和风格是完全不同的,内容所表达的涵义和抒发的情感,也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个版本

《潜海》作者:贾浅浅

我潜入海底去看海

不是为了把灵魂融入辽阔的大海

只想以水的身体,依偎在你

波涛汹涌的怀里

以爱与自由之名,日夜不停地潮汐

……

这个版本,是一首标准的五行诗,这种风格的诗歌,多出现在中美洲地区,北美也有,但是很少,如美国诗人惠特尼的作品,很多都是五行诗歌,五行诗现在很少有人写,翻译过来的作品往往也文不对题。标准的五行诗的标点也很有讲究,就是第三和五行不分行只使用标点,主要是文字的延续性要连接上,而分行就是另外一个结论或疑问的起点了,这个很多人看余秀华的作品也一样,认为她的诗歌是胡乱的分行,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诗歌的分行最难,这个我们不讨论。

这个作品,带有一种哀怨的纯美,这个作品的主题是“海”讲述的是海的“潮汐”和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即便是大海如此的宽广,也有心情好坏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和余秀华一样,把自己当成一块陈皮,而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就是一只麻雀。贾浅浅也是一样,心情好的时候就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而不好的时候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就如潮汐一样,来的快,退的也快,退潮就叫做汐,而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哀怨中你看到的,是一种纯美的天长一色。

第二个版本

《潜海》作者:贾浅浅

我潜入海底去看海

不是为了把灵魂融入

辽阔的大海

只想以水的身体

依偎在你波涛汹涌的怀里

以爱与自由之名

日夜不停地潮汐

……

这个作品和上一个不同,这个作品的突出中心思想是“我”这里“水的身体”是指的“我的身体”,这是一首中国式的自由体诗歌,我们看这种诗歌,往往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会常常陷入一种不自觉的缥缈的遐想中,沮洳有人看到“出来进去”就会想的很复杂,看到采潮汐,就想到了“一上一下”,当然日夜不停也很骨感,但是其实是不可能的日夜不停,因为大多数人能“坚持”的时间都不超过半个小时,这个儿童不宜,我有个学生说看日本动作片,都是金刚附体。我告诉他这个片子一共才40分钟,还要有故事情节,真正的高手对决实际上只有几分钟,只不过你没有学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这个作品里,充满了一种寂寞的温柔,如果说上一个版本是哀怨的,而这个版本则是寂寞的,寂寞这个词有两种写法,一种叫做寂寞,一种叫做“寂漠”,这两种是不一样的,我们今天不研究,这个作品里的寂寞,可能就是因为心情很想“波涛汹涌的日夜不停”但是却如“潮汐”一样,短暂的来,又很快就消退了。温柔不过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是女人特有的美感,而男人偶尔也会温柔,但是这种温柔和女人的温柔不同,是需要回报的。两个作品由于都不作铺陈直叙,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曲折比兴之词来追求言外的意趣风神,因而其意象常常带有某种朦胧性和多义性。具体表现为内涵中表现出了对动静的这种感受和体验,使作品意趣横生,静中见动的描述,可以使人益加有清新沉静之感。

其实成熟的诗歌写作不得不建基于某种深刻的自省,然而这并不是没有限度的。无止境的自我剖解也将意味着诗歌的终结。《潜海》从狂野激烈转入澄明宁静,那是贾浅浅历经风浪后的黄昏和沉思的中年岁月才能表达的情感。其实无人失败是一个多少有些意外和伤感的结局,曾经的挣扎、抗拒和牺牲都被岁月吞噬,不留痕迹。

诗歌写作的孤岛状态和诗人自身潜藏着的暴力因素的确令人忧虑,但毕竟还不至于绝望。从第三句(两个版本一样)开始,诗的色调突然开始转变,令人不安的黑色基调里透出澄明安静的光亮。在某种特定的前提假设下,私人语言的问题不仅在根本上威胁着诗歌写作,甚至在质疑交流本身。其实在通过捶打赋予形式之前,这个作品里贾浅浅没有完整沉默的梦,她在写下最后一行诗句之前,甚至在改定最后一个词语之前,也不能肯定这个一首完整沉默的诗。

诗歌写作要穿过无数词语的岔路,不同的路径意味着不同的诗的命运。写作不是一种表达,而是一种经历,对语词事件的经历。贾浅浅写下的诗句如同流逝的人生,剩下的只有宿命般的书写本身。这种关联把当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语词的杂音、意义的裂缝和节奏的扰动节制在一个可以忍受的限度内,使得她即使在极端的失忆中写下的诗句,也往往指向宽恕。

另外就是老生常谈:一首诗的最高标准不能靠有多少人说它美或有多少人说它不美来作价值判断,而应看何人说它美何人说不美。诗人是美的创造者,无论他创造的是何种美,其价值都不应用一般判断作依据,因为审美者有个层次问题,有个审美的涵养及能力问题,还应看到审美者的心态问题,有的审美者并非水平低下,而实在是另有所图。

不言而喻,这个作品中唯美的情愫和较为平衡的智性被有意放逐了,代之以潮水般的非理性涌动。彻底打开的身体和前意识,在与语词的遭遇中彻底被语词征服了。以语词为中心变频的碎片式写作样态,意味着贾浅浅也许畅达几年之久的白夜写作意识的淡出,意味着新一轮的性别写作惯性的进一步排除,在潜海的地平线上另一端露出异样的“综合”写作平台。此种新形势下的写作背离,的确需要忍受时间与公众的认可折磨,有时是漫长的有时是无望的。这种背离,在黎明空气的激烈震荡下,因透视关系而显出大幅度波动变形,甚至被看做海市蜃楼。

贾浅浅的诗歌写作的特殊性首先在于没有打算为批评家提供更多的可供分析的诗学要素或精神深度,而且,作为一位女诗人,她与批评家们所热中的那些个“女性意识”、“女性话语”等概念之间亦无甚瓜葛。我这个话看定会遭到批判,因为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贾浅浅还不如余秀华来的更直接,甚至不够洒脱,黄瓜不予玉米,因为黄瓜的刺可以刷洗掉,但是玉米即便是脱粒了,玉米棒也是粗糙和凹凸的。

这不是我们见得较多的那种抒情诗,而是一首描写客观现实的叙事诗,贾浅浅的这首作品相对于以前的诗歌更加的表现出客观,纯粹,具象,即对现实生活的贴近与把握,还有物性词语的较多使用,以及诗人视角的冷静、客观,以一种从个人视角出发的相对客观态度对现实进行描写、叙述和勾勒的处理手法,从而凸现现实生活的“真” 的一面,亦即透过表象作被遮蔽的本质的呈现。

自由体诗歌率先把白话新诗引入并提升到现代诗向度,促成大陆现代主义诗歌的中国化生长。集前期象征、意象、表现、未来、超现实、后期象征诸多养分,(如交感、对应、变形、割裂、意识流、时空交错、跨跳、荒诞、蒙太奇)溶入中国十年浩劫这块特殊土壤,经由本土顺应与对撞(如体现为诗言志、载道、兴像、风骨等),才长成令人瞩目的“朦胧雨林”。

 

不过,如果我放弃作为文学副教授(惭愧)的种种吹毛求疵怪癖而去直接诵读贾浅浅诗的诗歌,那么,我就有可能被那些素朴的诗行所打动。贾浅浅的作品应该是更适合于诵读,而不是批评。诗人是积极的价值进取者,而非遁世之士。他们否定“伪价值”及其形式——伪诗、伪艺术,但并不放弃对价值的追求。当然,这种内在价值也企望着自我实现,并把这视为人生的完满,但是首先得确立——内在价值的确立先于实现,也可能不能实现,但重要的是确立了。而所谓实现,也就不再是那种简单的社会承认,而是对社会的赠予和影响了。

不言而喻,唯美的情愫和较为平衡的智性被有意放逐了,代之以潮水般的非理性涌动。彻底打开的身体和前意识,在与语词的遭遇中彻底被语词征服了,所以我最后要说的是,贾浅浅实际上不是一个先锋派达达主义的诗人,而是一个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