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20年的酒吧老歌老友都坐在时代的这列绿皮车上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54更新:2023-04-20 23:15:35

「各位朋友大家好!2022,野蜂迎来了它的20周岁!」

6月下旬,朋友圈里开始转发一则邀请函。昆明文青的「精神自留地」野蜂酒吧,将持续举办生日派对,每周都有神秘的音乐现场。

一家开了20年的酒吧,在这个朝三暮四的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如果你心中还相信着什么,欢迎来野蜂坐坐;如果你已经不再相信什么——那就更要来坐坐了。

陈玫瑰(左)是今晚的焦点 为她伴奏的正是野蜂老板周志铭

上周二晚上,陈玫瑰总共唱了两场10首歌,掌声不断。大家说她是野蜂的“小王若琳”,把当天登台的另一位男生称为“小林俊杰”。

野蜂20年派对的主题是“野蜂和TA的小伙伴”,演出者都是这儿的常客,既有各大音乐节上的熟面孔,高校里的音乐教授,也有低调的民间艺人。

快要结束时,陈玫瑰拿起话筒:“周老师让我说说和野蜂怎么认识的,那我就说说嘛。”

2017年,陈玫瑰还在云大就读,是个小有名气的校园歌手。周老师,就是周志铭,野蜂酒吧的老板,弹了大半辈子吉他,在野蜂“桃李满天下”。

那一年杏花微雨,周老师还英俊如陈冠希,围着电影里的日式围裙忙出忙进。好友带着陈玫瑰推开门,她第一反应就是:噢哟,老板有点帅嘛。

真正留住人的,是酒吧里安静又热烈的氛围。如同透过石缝看到火红的岩浆,又如平静的湖面下游过黑压压的鱼群。

陈玫瑰的前方是一个美国大妞,不羁地露着大腿;后方是一幅《陋室铭》,工工整整宁静致远。她被夹在中间,心中暗自狂喜:

“好地方,以后一定要经常来玩。”

野蜂不大,但满满当当。所有摆设都大有来头。

那幅被很多人拍过的《陋室铭》,出自“昆明楷书第一人”乔明之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一种态度。

另一幅藏在房梁上方20年的裸女图,则是10多年前,中国古典吉他奠基人杨绍仁先生送给野蜂的。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它是西班牙古典吉他教材的封面——这也是一种态度。

今日登台的,还有野蜂的老朋友——原云南省歌舞剧院交响乐团双簧管首席的梁凡老师、音乐人徐维翊。两人一老一少,一个吹萨克斯,一个弹键盘。

不爱说话的梁老师,即兴了一首爵士版《祝你生日快乐》。

午夜的萨克斯给人一种正在跳舞的感觉,无论是身体还是心。音乐像淡紫的暮色弥漫,然后,大家开始唱。

梁凡(右)和徐维翊(左) 一老一少的“午夜爵士”撩人心魄

“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

光阴从耳边滑落,小小的野蜂在欢呼声中里向前。这里常听到的都是老歌,《夜来香》、《滚滚红尘》,还有周老师的吉他solo《加州旅馆》。

罗大佑、陶喆、周杰伦……爱听老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就像兜兜转转,一扭头还是跟初恋结了婚。不可思议,却又情有可原。

反刍过去成了时代流感。当代青年的两大救心丸:老歌,和老友。

曾经有一个酒后犯浑的家伙,在野蜂缠上了某位姑娘,非要“送”她回家。周老师真的怒了,他警告那个此前还算有点交情的男人——

“你,这辈子不准再碰野蜂一根毛!”

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在旁边笑得汪汪叫。满桌女生竖起了大拇指:周老师,是条汉子。

总是端着一壶茶的周老师 可能是昆明最“养生”的酒吧老板了

年龄不详的周老师算得上一部“昆明酒吧乌托邦小传”,正史里不写的那种。

他相信古老的道理,重视情义,讲究礼尚往来,尊重有文化的人,敬佩正直的人,怜悯落难者,不屑所谓的“成功人士”。

这是个靠具体生活经验活着的人。每晚端一壶茶,吧台聊聊天,和拎着菜的邻居拉家常,“小朋友啊,学吉他还是要等到八九岁,可以先练钢琴咯。”

野蜂不但有酒 更有满墙的照片、书籍和回忆

2004年,周老师把酒吧从翠湖迁到了瓦仓东路,背靠昆明最繁华的夜场“昆都”。如今昆都已烟消云散,野蜂仍然在风中飘扬。

回忆具有坚实的力量,野蜂也有着自己的时间。走出那个喧嚣的时代,这里近十年最大的变化,或许就是“没有变化”。

包浆的木桌和皮座椅,一杯叫做枪花的调酒,威士忌、精酿啤酒、瓜子和烤白果。老天保佑跟不上网红和时代的人。

最为昆明资历最老的酒吧之一,江湖上流传着不少亦真亦幻的段子。比如很多人都知道的“吉他教室”梗,还堂而皇之地写上了野蜂20年派对海报。

一来,确实有人在里面练琴。

二来,偶有喝高了的路人推门买醉,这也是周老师经典的婉拒借口之一。“不好意思啊兄弟,我们是不对外营业的,你看嘛,里面都是学生家长。要不我帮你打个车回家?”

因酒而起的狗血戏太多了。没什么好怕的,但人总归应该是体体面面的。这是野蜂不成文的喝酒精神。

被不讲规矩的生活毒打久了,有时甚至会格外怀念这种“温而厉”的老派价值观。

晚饭喝多了?那就别想在野蜂买到酒了,一杯宝宝奶昔送你乖乖回家。喝得太快也不行,会被周老师“念”:年轻人少喝点!哎呀,来给他们倒杯茶。

禁止跨桌搭讪,禁止大声喧哗……可以想象,这样的野蜂,喜欢和不喜欢的人几乎一样多。

有人嗤之以鼻:喝个酒那么多事,老头还不如开个茶室哦。有人交口称赞:野蜂是个孤身女孩去也不会担心的酒吧。

如果你赞同“有规矩才有自由”,那今夜绝对是一场愉快的旅行。

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妹夫对陆先生说:“我走了,明天还要来这里喝茶。这么好的地方,大家要爱护呀。不要搞得乱七八糟的,谢谢你。”

陆先生说:“不客气,你放心。”

换成野蜂版本,这便是周老师和客人们的日常对话了。

虽是酒吧,野蜂却有着和“莎士比亚书店”类似的氛围。满满当当的书柜,随时开始的文艺沙龙,藏龙卧虎的客人。

你会在这儿遇到知名乐队的歌手和乐手、本土诗人、美术馆长、第一个把音乐剧《猫》引进昆明的人、报社前总编辑……

外面的世界,是阳光普照的A面;进了门,是有肌理有阴影的B面。喜怒哀乐,不再服从于任何“市场、领导、大数据”。

让所有人相聚的理由,不外乎对音乐的喜爱。

只能容纳两人的小舞台也有着自己的规矩。一方面,它不是想上就能上的KTV,你需要学过音乐并经过排练。另一方面,这里甚至搞过诗歌朗诵,有人穿着衬衣背着公文包就来了,切换状态只需一秒。

所以,我心中的野蜂,既是糖衣也是炮弹。

它是可以花一两个小时精心准备和打扮,也可以从床上爬起来,穿着拖鞋就直接去的地方。唯一的入场券可能就是:真诚。

疫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抹杀“非必要”的一面似乎已成为理所应当。但罗曼蒂克不应该消亡,野蜂还要拼下一个20年。

直到现在,回想不开门的日子,周老师仍然会心有余悸:“一套睡衣穿一星期,弹琴,抽烟,喝茶,最后什么都不想干。”

恢复营业之后,有人说他在台上的表情都变了,“弹得很温暖很宠溺,像是给小孩子和小猫咪听的。”

生活不就是这样?不但要看到它的笑脸,还要听听它的叹息。觉得庆幸的,又何止周老师一人。

“野蜂20岁了,这是我们2022年的意义之一。”这是朋友圈里转发最多的一句话。7300多天,一艘从瓦仓东路出发的夜航船,准时鸣笛出发。

我这张旧船票,是否还能登上你的客船?

昆明音乐人吴泽宇(左)和王璇(右) 野蜂从来不缺年轻的面孔

从野蜂推门而出,走进昆明温柔的夜风里。

我们离开的时候,屋里也正是最热闹的时候。一个女孩正在弹吉他,她的嗓音像丝绒滑过,又像是平原上突然飞起的鹰。

共享单车仍然在原地,我骑着它一路哼着歌回家。完美。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