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在一个春花烂漫的晴朗下午你会杀死那个孩子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85更新:2023-04-22 06:59:36

导语

《龙头》这部作品很难去找到一条准确的线,可以说,在这个仅仅二十多分钟的微电影中本来就不存在一条完整的线。作为一部作家电影,《龙头》具有非常多的象征意义。不同我们通常在影院中看到的电影,在整部影片中,你会发现没有情节可言,给人一种零散的感觉,摸不着头脑。但是作为一部作家电影,本身的着重点就在于从这些零散的片段中,去思考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内涵。

这部微电影是由著名导演顾长卫执导拍摄的,豆瓣评分仅为6.6分,可谓好坏参半。这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大多数人看过《龙头》之后,感觉整个电影东拼西凑,自然评价不算高。不过若是深挖内涵,《龙头》是一部内涵很深的电影,导演极为擅长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去塑造人物形象,引发观众对生命的思考。

生命是什么?生命应该如何度过?怎样的生活才算幸福?生不生孩子?被生活压倒要不要爬起来?关于这些问题,从莎士比亚问过生存还是毁灭,或者是从更久远开始,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过。《龙头》想表达的正是这些意思,整部影片虽然对话极少,可是人物有限的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出了不同处境的人,对生命的思考。但是,整部电影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却又很模糊,不同的人看完一定有不同的见解。我认为,《龙头》作为一个作家电影,作品本身的表现形式是非常艺术的,而艺术的本身却又是模糊的。正所谓,精确的语言只有简单的内涵,而模糊的语言却有着无限的延伸,值得去细细品味。

整部电影可以明确地分为几个部分,可以说各片段之间泾渭分明,却又相互结合在了一起。今天,我想从电影中展现出的四个画面片段去分析电影对于生命的探讨。

画面一:谁是龙头?

影片的开头,是第一个画面。这个画面非常简单,没有一语一言。只有一位拾荒老人。只见他拖着一条长长的一串白色废品,可能是准备拉到什么地方去卖。道路上是车水马龙,行人来往不断。老人走到哪,他后面的的车只好踩刹车,刹车灯亮起,汽笛声响起。老人不慌不忙,照旧拖着这串废品,蹒跚地穿梭在人海车海之间。老人的个头不高,影片中的老人时常被车辆挡住,仅有有限的几秒露出了背影。最后,老人不知何时,已然消失于道路的某处。

这段画面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电影在这个画面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城市是喧嚣的,往来行人行走匆匆,骑车的人更是一闪而过,汽车司机也是不耐烦的鸣笛,这些事物和老人,形成了非常不协调的鲜明对比。回归问题,龙头是谁?其实答案已经出现了,我们不妨将这位拖着长长的废品拾荒老人,看作是龙头。他所拉着的只是废品无疑,但是他却十分安逸。最后老人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吃了下去,尽管很贫穷,却很洒脱。我想,老人拖着一条龙,龙身是社会给穷人们施加的压力,但是老人能安逸地享受生活,其实就是导演想要表达出的一种作为龙头的精神。

画面二:三人聊天

在第一个画面的老人消失在路尽头之后,镜头一转,三人围坐于屋中。其中一位是年长的妇女,另外两位其实是作家方芳和阎连科。这个画面拍摄的时候就是非常特殊的,这三个人并非事先安排的台词,而是即兴聊天。也正因如此,影片的这个地方显得非常真实,也是整部微电影中唯一有对话的地方。

对生命的漠视

首先是年长妇女说话,她说在她年幼时,如果女子和别人通奸,或者未婚先孕,诞下孩子,都是不合法的。这样的孩子只能有唯一的结局,那就是遗弃。想象一下,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微风不燥,鸟语花香,眼前是一大片紫色的花,花田的前面是一个小水渠。小水渠里面有个私生子,于是一群小孩子们蹦着跳着,开开心心地拿着棍棒围过去。一棒接着一棒,欢笑着打死发现的私生子,打死之后再蹦蹦跳跳着离开,仿佛做了一件开心的事情。方芳问她:你不相信有灵魂吗?阎连科紧接着问道:我问你真的对死亡不恐惧吗?她陷入了沉默......

情节中为什么要放出年长妇女说出的这个故事呢?想象一下,孩子本来是天真烂漫的象征,可是在年长妇女的回忆中,我们不禁为她所描述的孩子而胆战心惊。这还是孩子们吗?说他们是恶魔也不为过。在一个封建的年代里,所有人对于一个超生的生命,包括他们的父母,居然态度是如此的统一!试想,这样一个世界难道不是可怕的吗?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居然连孩子们也变得如此麻木不仁,漠视生命的时候,国家何以为继,民族何以屹立于世界?

漠视生命的结果是什么?影片为我们讲述了。影片有一段非常突兀,电视中播放一个人在纸上画自杀过程,画到最后,枪一响,原子弹爆炸了。这里是非常艺术的手法,倘若深究剧情,那么你一定会疑惑自杀和原子弹爆炸有什么关联。其实正如我们所想,开枪自杀和原子弹爆炸逻辑上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从某个角度来说,开枪自杀死了一人,而原子弹爆炸却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生命逝去,这就是二者的关联。实际上影片的这一段,正是对人性冷漠的进一步艺术表现。

不同人对于生命的探讨

方芳和年长妇女聊到了生孩子的问题,这里反映出了非常典型的两代人思维角度的不同。方芳认为她目前还没有发展好事业,还不能为孩子提供优良的条件。此外,失去亲人的痛苦也是原因之一。影片中,方芳提到了有一次她回家,突然发现门口有一个老头,白发苍苍,走进才发现,居然是自己的父亲。不知不觉中,原本身强力壮的父亲竟已经成为了如今的模样,这让方芳内心很痛苦。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日后也要经历与亲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年长妇女不以为然,她说:不生孩子其实就是不能生。而方芳反驳道:不生孩子是因为不想去生。而这里,正是两代人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异。

与影片想表达出对生命漠视思想的方式相似,导演同样在电影的中间插上了一段看上去非常无厘头的一段,加深了不同人对于生命探讨的对比度。影片中突然放出了一个女人,双手向上剧烈的颤抖着,非常可怕,我们无法得知她具体在干什么,但是不难看出她在求子。她看上去和方芳年龄相仿,可是却一个求子不得,一个不想生子。

上一辈人和这一辈人对于生命的理解不同,不同身份的同一辈人对生命的理解也不同。生命的真谛到底是什么呢?到底谁是对的呢?是方芳所说的等到能够给孩子提供优质条件了再生育,或是年长妇女认为女人就应该生孩子,还是状若疯癫而苦苦求子的女人呢?我们没有资格去评判她们什么,不同人所处的环境,所接受的教育相差太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每个人也可以在生命的维度上有着自己的追寻。也许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在自己心中,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保持初心而已。

人生存的状态

阎连科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矫情的形象,他不断地拿起手机来看。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给出了阎连科手机上的画面,大致内容是关于家里拆迁的事情给中央领导写的一封信。阎连科不想拆迁,不仅是他,阎连科的邻居们也不想拆迁,阎连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作为一个文人,自然要用文人的方式解决问题,于是写了给中央领导的信。其实仔细品味品味,拆迁和给中央领导写信相联系起来,其实是一件非常独特的构思,仅这一个细节,可以说阎连科的矫情形象跃然纸上。

后来一个人给阎连科打来了电话,这个人具体是谁我们无从得知,也许是亲戚朋友。阎连科在电话里说房子同意拆迁了,因为早上邻居家藏有钢盔,被两百多名所谓的“特勤”制服,并且房子也被强拆了,吓得小区的住户全部放弃了抵抗,同意拆迁。

阎连科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遇到拆迁这种事情之后想到给中央领导写信,其实是一种文人的生活状态,有着孔乙己那样的窘迫感和自视甚高感。这样的人看似孤高,实际上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最终屈服于强大的势力。我认为,对阎连科的人物刻画,主要想反映出的是,底层百姓的生存状态是随波逐流的,是没有生活质量可言的。

画面三:举重和吹泡泡

乍一看,举重和吹泡泡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可是电影就将二者放到了一起,形成了我想要说的第三个画面。在这部分情节中,先是一个身份不明的女人回了家,再以这个女人的视角看向窗外,窗外是一个正在举重的男人。男人尝试举起杠铃,可是失败了,但是男人并不放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与此同时,对面大楼里的一个男孩吹起了泡泡。这是一个很大很脆弱的泡泡,泡泡随风飞动,在风中不断地变形着,让人看着害怕风一大,就要将泡泡给吹破。

又是一段零碎的画面,其实想要表达出的意思却比较清楚。以女人的角度去观察窗外的男人,使镜头的切换要显得自然很多,否则从画面二到画面三的切换就会显得更突兀。无独有偶,其实不光小男孩吹出了泡泡,影片在三人谈话时同样给出了几秒泡泡的画面。综合两段所要表达出的共性内涵来看,泡泡都象征着生命的脆弱。无论是年长女人描述的私生子,还是生活着的普通人,正如泡泡那样,一触就破。

我倒是觉得,此时此刻,邓紫棋演唱的《泡沫》与这个画面格外应景。

美丽的泡沫

虽然一刹花火

再美的花朵

盛开过就凋落

再亮眼的星

一闪过就坠落

泡泡是如此的绚烂,可是却是很脆弱的,可能风稍大,碰到了障碍物就破裂了。正如楼下举重的男人那样,那杠铃其实就象征着生活的重压,男人正象征着我们每个人。杠铃将男人几乎压倒,而生活的重压也将我们几乎压倒。可是每个人却又不得不继续努力地去扛着生活的压力,可是高压之下的人们能够扛多久呢?不正是像这些泡泡一样,阳光下璀璨美丽,却随时可能被生活击垮。

画面四:黑猫与白猫

黑猫,出现在全世界各地的传说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在有些国家的民俗中,黑猫象征着幸运和吉祥,而在有些国家的文化中,黑猫却代表着不幸和死亡。

这是民间很多人对于黑猫的描述,他们认为遇见黑猫就代表了不幸,黑猫本身也确实相对其他颜色的猫,让人感觉到不安和恐惧。《龙头》也正是利用了这点,影片中的黑猫怀孕了,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不信任与恐惧,是不安逸的。而白猫则恰恰相反,白猫慵懒地躺在了窝里,还有一只爬到了取暖器旁边取暖,表现出的是安逸的生活。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想要突出的并非是白猫的安逸,而是黑猫的恐惧。黑猫,正象征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对所有的一切都表现出了敌意。

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白猫正是拾荒老人所养。尽管老人干的是脏活累活,看上去脏兮兮的,可是他养的猫却很干净。为什么一个自己饭都吃不饱的拾荒老人会选择养一只猫呢?为什么老人生活已经这么苦了还要养猫给自己找麻烦?我认为,白猫的干净与老人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实想说的是老人尽管生活在贫困的水平,但是生活态度是积极的。正如我们所见,当老人从外面回来的时候,自己煮了一碗热汤面,扑哧扑哧大口吃下,脸上满是满足感。老人过的是如此自得,尽管贫穷,可是却安逸。这其实又与前文提到的作家方芳形成了对比,方芳的生活条件可见一斑,至少比起老人要好得多,可是却在为生活条件而苦恼。

穷人的花园里不仅有花草,还有仁慈之心与之情、宁静的心境和劳累的欢快。老人身为穷人,尽管不起眼,但是他是快乐的,所以他正是电影想要表现的龙头。而方芳,包括其他的所有人,家境殷实,可脸上却满是愁容。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的探究,大概便是导演从始至终想让我们探究的东西。

结语

作为一部微电影,《龙头》整部电影仅有不到20分钟,可是其中所表达出的内容却是深刻的。作为一部作家电影,他将专业人士的介入,表达出的是一种中国社会的精英文化。作为一个艺术作品,影片充斥着对比和象征手法,表达出中国人对生死的不同观念。

每个人对于影片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特别是这类抽象的电影,本身所要表达的感受就是模糊地。我强烈推荐《龙头》这部微电影,我相信当你看过这部电影一定会对生命产生新的理解。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