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韵的作品「乐韵16岁一夜成名28岁从13楼一跃而下让母亲余生活在自责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01更新:2023-04-22 14:58:04

说到我国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那么便不得不提87年的剧版《红楼梦》。

这部由王扶林导演集合众多红学家、建筑学家、历史学家等专业人士精心筹备五年的电视剧,至今仍是不少人心目中难以超越的神话。

将四大名著中最有艺术之美的一部搬上银幕,对剧组的工作人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千姿百态,各有风情……光是为了找到合适的演员,前后便花费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其中,由邓捷扮演的王熙凤,一双媚眼千回百转、娇俏动人,举手投足间无不展现着风华绝代……把原作那八面玲珑、精明泼辣的性子尽致展现,不知惊艳了全国上下多少观众。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贡献了如此精湛演技的邓捷,仅仅是王熙凤的“替补”演员,当时被剧组工作人员们一致认可的“王熙凤”,则另有其人。

这是一个已经让人感到些许陌生的名字——乐韵。

对于那些不怎么关注娱乐圈消息的人而言,提到乐韵,除了弃演王熙凤,有所了解的大概就是她十分凄惨的结局:

她从香港的高楼大厦一跃而下,将美丽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8岁。

1.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这便是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活脱脱一个高贵艳丽的美人。

再看时年17岁的乐韵:微微上挑的眉尾,丰满精致的嘴唇,大而有神的丹凤眼内勾外翘、顾盼生辉,还有着迷人的酒窝。

只需亭亭玉立一站,便能感受到她的周正、大方,在这之中,又兼具张扬之美。

光看外形条件,乐韵毫无疑问是王熙凤的第一人选,在她的光芒笼罩之下,其他想要角逐王熙凤的演员都显得黯然失色,当然,也包括将近30岁的邓捷。

从年龄上来说,邓捷并不占优,不到一米六的身高看起来又瘦又小,与原作中的“风骚”相去甚远。

作为竞争者,邓捷的耳边总是不乏剧组众人对乐韵的夸赞,这让她倍感压力。

摄像师李耀宗更是直截了当地对邓捷说:“你各方面的条件,都比不上乐韵,希望你不要浪费时间!”

听了这样的评论,邓捷自然心有不忿。

然而,在看过乐韵的试妆后,那浑然天成的风采与神韵,令她只能心服口服地去研究王熙凤身边的丫鬟“平儿”的台词。

年轻貌美的乐韵,就是如此优越得令人艳羡,成为了大家公认的“王熙凤”,成为那颗最备受瞩目的明星。

但是,换作谁都也想不到,她将会在十年之后——在《红楼梦》已经红遍大江南北之时,于28岁的芳龄香消玉损。

这一切的源头,还要追溯回她的家庭。

2.

1967年,乐韵在上海出生,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亲生父亲早早离开了,她由母亲独自一人养大。

母亲是一位没什么名气的越剧演员,单身抚养两个孩子的压力与艰辛可想而知,为此,她们一家人的生活十分拮据。

好在乐韵乖巧懂事,长得又盘靓条顺,非常给母亲“长脸”。

乐韵的母亲也深知自己的女儿美丽动人,并引以为傲。

只是,她这份骄傲,逐渐成了一种“虚荣”。

她从紧巴巴的生活费里抠出许多,去给乐韵报名舞蹈班、礼仪班、上戏剧学院。

目的不是培养女儿的修养与情操,让她做一个内外兼修的美人,而是指望着乐韵总有一天能凭借美貌,带她飞黄腾达。

功夫不负有心人,乐韵母亲的努力有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6岁时,专业成绩优秀的乐韵就得到了出演电影《大桥下面》的机会。

即便角色不大,镜头不多,终究也在银幕上露了个面。

况且,条件好如乐韵,只需要有展示的机会,邀约便会纷至沓来。

很快地,她收到邀请,接连出演了《桥龙飙》与《相逢在大篷车上》。

在电影中,乐韵的风采甚至一度压过主演。

当时全国最火的娱乐杂志《大众电视》不想错过这颗明日之星,特地为乐韵写了一篇专访。

至此,乐韵在娱乐圈闯出了一些名堂,让《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留意到了她。

3.

通过几轮海选与试镜,王扶林对乐韵那叫一个越看越满意,几乎已经钦定她出演王熙凤。

没想到,有心栽花花不开——被所有人看好的乐韵,竟然自愿放弃了这个角色。

究其原因,她给出了这样的答复:母亲认为王熙凤个性太泼辣强势,最终又落了个凄惨结局,怕演完以后给全国观众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后不便于嫁人。

这样的理由现在听来有些荒谬,但早些年间,观众确实还分不太清楚演员与角色之间的边界。

彼时,乐韵年纪尚小,演艺方面的事还需要母亲许多操办,如此一来,母亲的担忧也就不无道理了。

虽然十分遗憾,但王扶林选择了尊重她们的意见。邓捷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得了机会。

不过,即便如此,王扶林对于乐韵还是十分器重,他不愿错过无论是演技还是外貌都惊艳过人的乐韵,又向她发起了出演尤三姐的邀请。

但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87年版《红楼梦》的演职员表里,并没有乐韵。

而且,她的谈论度也日不如前,就此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被所有人期待的乐韵,到底为什么要放弃这个绝好的机会呢?她在这之后又悄悄去了哪里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叫罗烈的港圈影星了。

4.

1972年,乐韵才五岁出头的时候,罗烈便已凭借着一部《天下第一拳》,身价飙涨至一万多元一天,可谓是70年代港圈当仁不让的炸子鸡。

可仅仅是金钱,已经不能给当时的罗烈带来满足与享受。

于是,他背着自己第二任妻子唐嘉丽,在外面搞出了些沾花惹草的勾当。

不知道是命运弄人,还是早有预谋,年纪轻轻的乐韵就这么在《红楼梦》剧组海选期间,遇见了功成名就的罗烈。

而罗烈也对美丽可人的她一见倾心,展开了猛烈的攻势。

对于42岁、已入不惑之年的罗烈来说,俘获一个未经世事阅历极浅的女孩,实在是再不过易如反掌之事。

他稍微地打听了一下乐韵的家庭背景,又了解了一通她的兴趣爱好,再表现出财大气粗的模样,乐韵立刻就被吸引住了。

全然不顾罗烈的年龄已可以当自己父亲的事实,乐韵说什么都要跟着罗烈去香港。

倘若说那时的乐韵不满18岁,心智没有发展健全,那么作为监护人的母亲,总该规劝一下自己的女儿吧?

但乐韵那位本就指望着自己的女儿能傍个有钱人、甘愿她当一只金丝雀的母亲,又怎么靠得住呢?

她一听到罗烈许诺:“去香港保准比内地赚得多”,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推动着乐韵放弃了自身努力争取来的、出演“王熙凤”的机会,转而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外来的罗烈身上。

此举,无疑是把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往滚烫的火坑里推。

5.

罗烈把乐韵带到香港之后,便开始玩起了“金屋藏娇”的把戏。

他将乐韵安排在一栋地处偏僻的华美别墅里,衣食住行一手包办。同时,也肆意地在这栋囚牢里消遣着乐韵的青春。

两人确实过了一段如胶似漆的日子,可好景不长,乐韵很快便提出了结婚,此时的罗烈发现纸终究包不住火,才向她坦白了已婚的事实。

迟迟得知做了他人婚姻中的第三者,乐韵又羞又恼,冲着罗烈大闹了一通。

如果这时乐韵选择及时抽身,那么事情的后续,大概也不会发展得如此难堪。

但可惜的是,那时的她已经被罗烈的花言巧语深深蒙蔽,根本没有想着离开。

为了安抚乐韵的情绪,罗烈把她介绍给嘉禾公司,让她在港片里出演角色,乐韵就欣然接受了。

然而,乐韵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学不会语音语调相差甚远的粤语,只能在电影中出演一些小小的配角。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影视仍处于黄金期,比乐韵更加漂亮美艳的女演员一抓一大把:关之琳、王祖贤、李嘉欣、张曼玉、林青霞……

所以,光凭“美貌”,并不足以让乐韵在香港闯出什么名堂来。

更雪上加霜的是,乐韵的存在被罗烈的老婆唐嘉丽发现了。

据说,这位性格刚烈的原配直接来到别墅,狠狠扇了乐韵好几个巴掌,把她赶出了豪宅。

见势不妙的罗烈立刻调转舵头,撇清了自己的责任,光速回归家庭“岁月静好”,也不敢再向乐韵提供资源了。

乐韵被轰出别墅之后,只能在物价高昂的香港租房子居住。

此时的她要是能够及时清醒,回到内地,或是拉下脸面求人给份工作、及时止损,那么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但乐韵非但没有做好回去的打算,也没有放低姿态寻找机会。

甚至,她还做出了一个错上加错的决定——去找罗烈闹事、去纠缠他的家庭。

但跟罗烈并无法定婚姻关系的乐韵,去了也是吃哑巴亏,还被警方给予惩处。

乐韵与罗烈唐嘉丽夫妻彻底闹掰,她“插足”别人婚姻的事,渐渐变得人尽皆知了。

6.

1995年,乐韵的母亲抱着满心期待来到香港。

她本打算来体验一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生活,却被女儿所面临的沉重现实深深地打击了:没有戏拍、租住在小公寓里、生活落魄、还成了人人喊打的“小三”……

回想起自己欠下的赌债,儿子在外留学的开销……这位母亲气不打一处来,对比身边人的经历,恨铁不成钢。

她看着疲惫不堪的乐韵,日复一日地重复那些伤人最深的话:“你看看某某女孩,来了香港不两年就认识到有钱老板,发了大财,只有你躲在家,一点用都没有!”

“你每天怎么回事,工作干不好,大款都傍不上。”

不堪其辱的乐韵,终于忍无可忍地向自己的母亲吼道:“我就是这样没用的人,最多死了吧!”

接着,乐韵的情绪彻底崩溃,转身从13楼一跃而下,结束了28岁的生命。

如此,在内地备受瞩目的新星,就这么陨落在了香港繁华的大街上。

“白发人不送黑发人。”

据说乐韵死后,母亲并没有料理她的后事,只是一个人悄悄地回了上海,将剩下的事丢给香港艺人协会一手操办。

乐韵如此短暂的一生,不像“王熙凤”,倒像“尤三姐”——最终都在万念俱灰之中,选择自我了结。

7.

乐韵的悲剧,与她的原生家庭脱不开关系。

父亲没有尽到抚养的义务,是最大的失职;母亲没有真正地“教育”过她,而是简单地把她当附庸、当花瓶。

甚至,在她最不堪的时候,母亲没有给予一星半点的她关心与支持——正是血脉相亲之人那一句又一句的血淋淋话语,把乐韵逼得跳下楼去。

当然,最终的下场如此凄凉,乐韵自己也有很大的责任。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多少都有点讨好型人格。

只为了能够得到他人的些许“关爱”,做什么都情愿。几乎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独立判断的能力。

母亲的要求,罗烈的哄骗……乐韵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未来让渡,把希望寄托于他人身上,而不是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而且,当我们理清事情的脉络,其实不难发现,她的生活本能够有许多转机。

但乐韵心高气傲,拉不下脸,非要死磕到底。

颇有几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意。

所以,这块曾令世人皆为之惊叹的美玉,终归避免不了破碎的命运。

了结本该绚丽绽放的生命,只为惩罚母亲余生活在自责之中,乐韵的结局,实在叫人深感惋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