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情缘「戏说戏梦戏缘廿八」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64更新:2023-04-23 16:52:24

现代戏

1963年省里举行了现代戏汇演,1964年北京又举行了京剧现代戏汇演,1965年中南区也举行了现代戏观摩汇演。在这一年一年汇演的示范下,传递了戏曲必须要走现代戏这条路的信号。戏校的教学,一改过去传统戏按行当老师小课堂口传身教的模式,逐步过渡到现代戏以导演为主的大排练场启发诱导的探索。黄振校长的指挥岗位不断前移,戏校各科要抓哪个现代大戏,或是哪个“尖子”要排哪曲重头现代戏,导演席上就可见黄校长的身影。黄校长虽非戏曲科班出身,但他毕竟有唱楚剧的实践经历。在新四军五师中,他曾是楚剧队队长。能自编自导自演,董必武、李先念等领导同志都对他很熟悉。他观察生活的能力很强,又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矛盾和笑点,他创作的现代戏和传统戏数量不多,但很受欢迎。连他作的工作报告和向上级汇报工作时都能绘声绘色、引人入胜。他为推动传统戏教学时,曾粉墨登场演出楚戏《葛麻》,他的葛麻别具一格撩得学生们开怀大笑、前仰后合。现在又出手抓现代戏的教学和创作,称其是行家里手当之无愧。他有一个观点: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传统戏而不会现代戏那不是好演员,能将袖子里的双手解放出来,演么戏都表演自如,那才是呱呱叫的好演员。所以他抓的现代戏就首先从“尖子”出演的大戏抓起。

湖北戏校首任校长黄振先生

汉剧科主要以程彩萍师姐为中心创排了几个大戏。63年是《李双双》《社长的女儿》《自有后来人》,64年是《龙江颂》《黛诺》,65年是《江姐》《洪湖赤卫队》《山乡风云》。与此同时科里也排了其他的大戏和小戏如《夺印》《杨立贝》《飞夺泸定桥》《风雷渡》《插旗》等。

湖北戏校汉剧科《李双双》程彩萍饰李双双王沙沙饰喜旺

1964年,按照戏校的招生简章和教学计划应是几届学生毕业的日子。由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和现代戏的排演,使毕业时间推迟了。我们年纪小的同学还不怎么当回事,但年纪大一些的同学对此就犯了嘀咕。这部分同学主要是1944年以前出生的,最大的有1940年出生的。二十好几的人,还在中专学校混,不能自食其力,还有个人的婚姻问题、家庭问题也摆在面前,他们是背着思想包袱继续留校前行的。

湖北戏校汉剧科《李双双》

在同学面前,现代戏好比是新的大海,我们开始了新的浮游。同学中业务好坏的评价标准重新洗牌了。有些在传统戏中受到行当条件限制的同学,以前没有戏演,默默无闻。到现代戏时,由于身上的约束解脱,又有嗓子、外形的优势,一个个脱颖而出,塑造了现代戏中的生动形象。如进校时与我同住3号寝室的彭志淦,从扮演《夺印》中的大队长、到《江姐》中的蓝胡子、又到《洪湖赤卫队》的刘闯,一个戏比一个戏精彩,担子的分量不断加重。唱六外的汤立,后改七小,虽演过《杜十娘》中的李甲,但远不及他在现代戏《李双双》中演的小满、《江姐》中演的华为那样出色。由二净转六外又转七小的袁国谦,他在《夺印》中演陈会计、《黛诺》中演勒乱、《江姐》中演甫志高等,简直出人意表,令人佩服他思路的活络和戏路的宽泛。现代戏的学习和演出,使他们业务技艺进步非常大。

湖北戏校汉剧科《夺印》

初演现代戏,我仍是科里的小字辈。第一个角色是《夺印》中的群众小屁孩:剃一个锅铲头,戴一个银项圈,一副大宝宝模样。当地主婆“烂菜瓜”假献殷勤给何书记送汤圆时,我在后面故意逗撩地主婆,让她的假把戏不能得逞。黎小琴也分在这部戏中,她扮演贫困户陈有才的姑娘,也叫小红,同样也是“小字辈”,她也戴银项圈。但她还算挂名角色,我只是无名群众。

一天我化好妆后,去戴银项圈却不见了。我发现黎小琴戴的就是我那个:“哎,你怎么把我的戴了?”

“今天就只看见一个嘛。”

“那你还给我!”

“我不!”

“你怎么不讲理?”

“我向老师说过的,老师让我先戴。”

“那也不行,不然我怎么装小伢?”

“算了吧,你又不开口,让给我吧。”

她这一说,我真不好意思再开口和她继续争了。演戏的就是吃开口饭,我没嗓子开不了口,那碗饭能吃得长吗?

湖北戏校汉剧科《黛诺》

后面再排《社长的女儿》,我又分配演小字辈,是一个憨厚、勤劳,说话有点结巴的半大小伙子,叫小胖。里面有不少台词(没唱的)。当时我没看过豫剧和楚剧的这出戏,老师也没对我的化妆有严格要求(或者忽略了我),就自作主张地刮了个大光头!那时不像现在各种怪样头反而显时髦。剃光头的不是老人就是犯人,年轻人以大背头为荣。我去刮头时,青年理发店的一位师傅,他戴着眼镜,说话有上海话的尾音,耐心地给我做思想工作:

“小老弟呀,有什么事想不开吗?朋友吹啦?丢东西啦?别给自己找难受啊。”

我说:“剃吧,没事。”

他还劝我:“再想想、再想想,剃掉了就没有了……”

我不能再纠缠:“师傅,我要演戏——”

他恍然大悟:“啊----你是戏校的,早点说呀。”

我就带着这个大光头,出现在汉口一所工业技术学校的舞台上,台下恰好有我两位原来小学的同学:徐年华、程金呈……

京剧名家李炳淑饰《龙江颂》江水英

开始排现代戏后。同学们的学习任务忙闲不均,我的空余时间相对多了些。我请父亲帮我订了《戏剧报》,同时还在学校对面的废品商店发现了新大陆:它们经常处理戏剧类的旧书。这些书是它们从附近各个大学职工俱乐部收来的,然后转卖赚钱,卖得很便宜。不到大半年,我就收了《戏剧报》《大众电影》等类旧杂志一大箱。再加上学看戏校小图书馆的专业书,斯坦尼的、梅兰芳的、周信芳的、盖叫天的、郑法祥的、欧阳予倩的……我对戏曲的表、导演知识能够说上一两条了。排《自有后来人》(《红灯记》的另一种版本)时,我去的白宪捕。闲着没事,看剧本、看评论自我熏陶。到李玉和刑场就义时,我还自作聪明地给扮演者师哥吕湘南说起戏来。谢谢师哥的谦逊和宽容,没有当面给我难堪,任我瞎侃胡诌了一阵子。(师哥是我们班上的团支部书记,毕业后分到湖北省汉剧团,三生名家,惜去年新冠肆虐前仙逝。)

祝老师从上海“采风”归来了,带回了一部现代戏《龙江颂》。《龙江颂》的立意很高,体现了人们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的共产主义精神。选这部戏,祝老师是有眼光的。《红灯记》等八个京剧样板戏之后又续选了《龙江颂》作样板戏,就证明了祝老师当初的选择正确。在科里排的《龙江颂》中,程彩萍师姐演江水英。我演刘水财,是个思想觉悟后进的人(后来京剧《龙江颂》中被删掉了)。祝老师当时很年轻,二十多岁,艺术的悟性很高,冲劲也足;但教学中的黏性较弱,各部门润滑剂加的不够。排戏时有些帮衬不足,显得孤掌难鸣。戏中有搬运柴草堵漏的情节,道具部门准备了一大堆稻草,紮的小綑很不牢实。演员场上你来我往,你急我忙,挂住的、扯着的情况不少,台上顷刻间成了满地稻草。本来是一场有条不紊的救援行动,变成了一片慌乱的情景。这与戏的主旨要求就差远了。很遗憾,这出戏后来被关进了箱子。

湖北戏校汉剧科《飞夺泸定桥》

河北省评剧院来汉演出时,带来了一出很精彩的武打戏《飞夺泸定桥》。贺玉钦老师带着戏校的京汉两科学习这出戏,分别拔下了人家“飞雁”的“翎毛”。在角色的演绎上,剧情的渲染上,两科各有特点。京剧科由于一直重视武戏,贺老师又亲自教学,武戏的话语权当当是音。相较之下,汉剧科是欧阳明师兄组织排演,话语权就弱得多。最后两科都演出了,效果都不错。但在上高炸碉堡上,我们稍逊一筹。这出戏夺桥的九个红军战士,原牛老师课堂的同学就占了六个。现在再看当时的照片,上面的九人中有七人都离开了演员的岗位,石宝山师兄后来也转了京剧团,硕果仅存唱汉剧的只有打大旗的匡浚满师兄。照片上有的同学已经离世。而健在的欧阳明师兄成了国家一级导演,谢力行师兄成了著名摄影家,熊楚材师兄成了二级音响师,邓延西师兄成了印刷厂厂长。汉剧学生各自另奔前程,由此可见汉剧衰落的一斑。

2020年6月16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