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演员艾哈迈德汗马赫米扎达被追风筝的人改变人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299更新:2023-01-15 01:58:26

从感动世界的童星到跨越6000公里偷渡的难民

被《追风筝的人》改变的人生

因为《追风筝的人》,阿富汗演员艾哈迈德·汗·马赫米扎达有了另一个名字——小哈桑。正是因为这个角色,8年来,他饱受人身威胁,漂泊各地,如今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这个追风筝的少年,终于有机会看看云淡风轻的天空有多美妙。

影史上最出色的儿童表演

几只风筝在阿富汗的天空摇曳,一群少年欢呼着追逐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跟我走!”小哈桑向阿米尔少爷招招手,拉着他穿过广场,穿过市集,跑向了和大队人马相反的巷子尽头,静静等待。

“风筝会飞到这儿来吗?你没有骗我吧?”阿米尔向上望着,根本没看到刚刚追的那只风筝。

小哈桑眯起眼睛,带着小小的自信:“相信我,阿米尔少爷,我什么时候骗过你!”

……

“看!风筝来了!”远处追逐的少年盯着那只风筝一头扎进哈桑怀中。只要有哈桑在,阿米尔就不用担心风筝比赛的结果。

这是电影《追风筝的人》开始的一幕。它改编自卡勒德·胡塞尼的同名小说,以阿富汗少年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为主线,讲述了他们的人生际遇,展现了阿富汗数十年的生活画卷。2007年,美国导演马克·福斯特把小说搬上了大银幕。

当年夏天,福斯特飞到阿富汗,挑选饰演阿米尔和哈桑的小演员,2000多个孩子参加试镜,但福斯特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9月,他们终于找到了饰演小阿米尔的泽科瑞拉·伊布拉赫米。为了寻找小哈桑,福斯特到了喀布尔一所文法学校,让孩子们一个个表演电影中的桥段。12岁的马赫米扎达童真自然的表演让福斯特眼前一亮,“他就是哈桑!”

之后,剧组安排马赫米扎达向当地一位风筝艺人学习放风筝。“比起放风筝,我更喜欢踢足球。”开拍没多久,剧组就被塔利班下了驱逐令,福斯特带着两个小家伙辗转来到了中国喀什,完成了拍摄。

电影中,哈扎拉族的哈桑谨守着仆人的本分,保护着普什图族的少爷阿米尔。阿米尔受欺负时,瘦小的哈桑总是出头为他讨回公道。在一次风筝比赛中,小哈桑兴高采烈地追到了风筝,却被一群普什图族小混混逼到墙角,遭到了不良少年阿瑟夫的强暴。当时,阿米尔就在巷子口,却选择了视而不见,哈桑则默默接受了他的冷漠。

因为饰演哈桑,马赫米扎达拿到了5000英镑(1英镑约合9.8元人民币)的酬金。在阿富汗,一名教师的月工资也不过35英镑。

被塔利班刺杀

拍摄巷子里的性侵戏分时,导演福斯特让马赫米扎达脱下裤子,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福斯特又劝:“如果没有这场戏,整个电影会一团糟。”马赫米扎达急得大喊:“你在考虑你的电影,但有没有考虑过我!我是个阿富汗人,所有的阿富汗人,都不会接受这样做。”最后,他们商定,性侵戏以模糊的象征性镜头一带而过,并且会在上映时被剪掉。但是,这个模糊的镜头还是出现在大银幕上。

此外,影片中敏感的种族关系问题也让马赫米扎达和家人担忧不已。在影片反映的上世纪70年代,普什图族等级高于哈扎拉;1979年苏联入侵后,普什图族受到打压;90年代中期,塔利班政权上台,成千上万的哈扎拉人被杀害。“阿富汗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种族问题,普什图族、哈扎拉族等种族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马赫米扎达曾苦着小脸在镜头前低语,“我们其实不希望出现任何种族问题。”

性侵、种族冲突这些在阿富汗最具争议的问题让马赫米扎达陷入了危机。“这和阿富汗的尊严相违背,也是对阿富汗文化的挑战。他们不会觉得这是发生在电影里的事情,而是马赫米扎达真的被强奸了。”他的父亲忧心忡忡,“部落的人会视我儿子为敌人,他们会割断他的喉咙。”

果不其然,拍完电影回到阿富汗后,马赫米扎达的安全就遭到威胁。在喀布尔坐车时,有眼尖的行人看到车里的马赫米扎达,抓起一块石头砸向车窗,破口大骂。

直到这时,电影出品方派拉蒙公司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首映前,马赫米扎达等几个小演员与监护人从喀布尔转移到了阿联酋迪拜,上映日期也因此推迟了6周。因为签证问题,这群“小难民”没能参加好莱坞埃及剧院举行的首映式。

随着电影名声大噪,塔利班开始追杀马赫米扎达,大家更担心他的安危了。剧组顾问、中东关系专家里奇·克莱恩说,“孩子们被无辜地卷入是非和危险当中,我们欠他们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

在海里游了8小时

在迪拜生活的两年中,马赫米扎达获得了暂时的安宁,留在喀布尔的亲人也可以拿到补贴。如果孩子们决定留下,派拉蒙将负责他们的全部开销直到18岁。

然而,马赫米扎达的父亲没获得迪拜签证,父子俩不得不返回阿富汗。此时,塔利班仍在追杀马赫米扎达。马赫米扎达决定不再过东躲西藏的日子,而要去追寻新生活:从中亚到俄罗斯、白俄罗斯再到瑞典,他跨越了6000多公里。为了偷渡到瑞典,马赫米扎达在波罗的海游了8个多小时,在精疲力竭的最后一刻,浑身湿透的马赫米扎达摇摇晃晃起身,瑟瑟发抖地站到了岸边,他终于活了下来。 现在想起来,马赫米扎达还心有余悸:“我们曾经整整两天没有吃上一口饭。”

如今,马赫米扎达生活在瑞典博伦厄,一个波光粼粼、山清水秀的小城。寄养家庭对他很好,还教他瑞典语。今年8月,20岁的马赫米扎达成了一名大学生,他打了耳洞,换了新发型,看上去时尚了许多。“我再也不用因为童年演过这样的戏羞愧了。”业余时间,他还为当地一支足球队效力。但他依然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去电影学校读书——眼神望向你的时候,他还是那个善良勇敢的小哈桑。

让马赫米扎达吃惊的是,不少瑞典人知道他就是扮演《追风筝的人》的哈桑时,对他赞不绝口,甚至感动落泪。“他们不敢相信,以前的小童星会沦落为一名难民。”前些时候,一位电影艺术家送给马赫米扎达一只风筝,他自嘲地笑笑:“其实你知道吗,我从未真正地放过一次风筝。但我知道,这只风筝蕴含着美好的祝愿。”

环球人物杂志(ID:globalpeople2006)

环球人物官网:

http://www.globalpeople.com.cn/

追风筝的人小演员现状

追风筝的人小演员沦落为难民。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阿富汗男孩艾哈迈德汗马赫米扎达12岁时出演奥斯卡提名影片追风筝的人,迅速名声大噪,然而,影片中部分情节激怒了阿富汗塔利班,令马赫米扎达一家面临死亡威胁,不得不逃亡海外,沦落为难民。

请介绍下《追风筝的孩子》这部电影。谢谢拜托各位了 3Q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抛开罪恶感,重新找回那个善良纯真的自我的机会……故事对焦在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阿富汗的两个孩子--12岁的埃米尔,以及他家的仆人哈桑,两个人是感情很深的好朋友。由于都对风筝有着难以抑制的喜爱,他们瞒着家长参加了斗风筝大赛,其实埃米尔是想给一直独立抚养自己的父亲巴巴一个惊喜,因为他对于巴巴给予了哈桑过多的赞扬和奖励,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点嫉妒在心中,可是这些还不足以阻止两个人从小共同长大的深厚友情。然而这一切,都在他们最终赢得斗风筝大赛之后被打得粉碎。鉴于埃米尔过于懦弱胆小,所以他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一个来自于普什图族的暴徒残忍地强奸,却始终没办法付诸于行动。两人的友谊就此切断,随后埃米尔移民美国,带着缠绕了自己一生的负罪感。 2000年,已经是功成名就的知名作家的埃米尔因为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梦魇和记忆,在良心上受到了难以忍受的折磨,所以他毅然从旧金山回到在塔利班残忍的暴权制度统治下、充满了不可预料的危机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那个印记了两个人之间的一点一滴的城市,埃米尔决定面对自己的心魔,勇敢地迈出了走向救赎之路的第一步。他要正视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那些秘密,做最后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将一切都重新归进正轨,找回那个被遗失在了过去的自我。 【关于原著】 2003年,这部由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创作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一经问世,随即以最快的速度突袭至世界各地畅销小说排行榜的榜首位置,即使是4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非同一般的影响力。小说讲述了一个受到阿富汗文化背景着色的故事,在那个遥远、备受战争折磨的国度,近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全球发生冲突的焦点之地,也许你将这样的一个地方作为故事的背景地,确实不太可靠,但《追风筝的人》中所讲述的那些亲情关系、孩童时期的友谊、请求宽恕的勇气以及只能存在于爱当中的救赎的大众主题,无论你身处何处、经历过什么样的文化熏陶、肤色为何,都会被它深深地感动。 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出生在阿富汗的医师,就像他笔下的主角一样,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胡赛尼就离开了阿富汗来到美国,而且几十年来都不曾回去过。所以说,他之所以创作这部《追风筝的人》,完全是想展现给读者一场情感方面的旅程,穿越了不同的大陆,抵达一个男人深处对纠正一个可怕的错误的追求--这是一个困扰了他整整一生的致命失误。胡赛尼利用这样一个悬疑与紧张感占同等地位的故事,灵巧熟练地将个人观点与政治环境编织在了一起,虽然它根本就是虚构的,但由于作者本人对故事的背景地喀布尔的成长环境的熟悉程度,使其显得很有真实感。尤其他还原的是苏联入侵阿富汗和塔利班政权崛起之前的喀布尔,那个时候的喀布尔还有着“中亚的珍珠”的美誉,再加上胡赛尼移民美国的体验,更加可以让他从内容的人性和现实感着手,深刻地影响了每一位读者。小说在超过34个国家卖出了800万册,正是因为它那强大的故事性,从而跳脱出了文化和国境所带来的限制。 对于卡勒德·胡赛尼来说,《追风筝的人》大受欢迎也引起了连锁反应,当然包括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改编版本,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胡赛尼说:“小说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动静,我多多少少还是有那么点惊讶的,但回头想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人们看重的,相信还是小说营造的那个强烈的情感氛围,这里讲述的主题--罪行、友谊、宽恕、失去以及对于弥补过失的欲望,都可以和你的切身经历联系起来,可以让你成为比想象中更好的那个人。这不是专属于阿富汗的主题,而是有关人性之旅的,无论什么样的种族、文化和宗教背景,都能接受它。” 【关于影片】 相信正是因为这些大众化的主题,才使得《追风筝的人》上市没多久就在国际上获得了畅销小说的声誉。事实上,在这本小说还未成形、正处于手稿的阶段时,就已经引起了制片人威廉·霍伯格(William Horberg)和丽贝卡·耶登汉姆(Rebecca Yeldham)的注意了,他们之前都是梦工厂动画部门的合作伙伴。当霍伯格和耶登汉姆读到卡勒德·胡赛尼朴实的语言描述时,他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已经碰触到了一个非凡的作品,耶登汉姆说:“可以说,这本小说是我读过的文学史上最强大、最有戏剧效果的作品之一,很神奇,我们都很喜欢它,一刻不停地幻想着它变成影片的样子。这是一个以一种充满感情、能够引起你无限回忆以及美丽的方式描述的故事,拥有它自己在视觉上的翻译画面--当你在阅读的时候,似乎真的看到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事情就在眼前发生。”霍伯格补充道:“阅读《追风筝的人》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体验,会让你产生一种强大的情感波动,让你沉迷于其中无法自拔,无论你在过去做过什么,你都相信未来会更好。虽然你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来看待这个故事,但却真的深陷在故事所蕴含的秘密和伤痕中,因为我们在过去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你跟随着小说中的个男孩,走进了一种文化、一个家庭,当然也包括埃米尔这个角色对自己的错误所进行的补救。我发现自己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动,如果将这个故事用影像表现出来,就会拥有更多值得开发的潜能。” 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又将小说拿给沃尔特·帕克斯(Walter Parkes)和劳里·麦克唐纳(Laurie MacDonald)看,并成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于是几个人同时放弃了在梦工厂的主流制片人的身份,进入独立制片的领域。当电影人们联合拿下小说的改编版权后,他们就开始着手剧本的创作了,对于帕克斯来说,小说的中心地带就在于神秘且很脆弱的儿时好友之间的友谊维系:“我与我10岁或11岁交的好友之间,一直存在着那种很私密却也很奇幻的联系,现在也是如此,已经成为我们相处的一种模式了。”麦克唐纳补充说:“整个故事关注的都是孩子在情感上具有的那种弹性,在个人的世界中,一个孩子与另一个孩子之间的联系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那么地真诚,那么地悲伤,可是最终却带给我们希望。对于我来说,这就是小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 另外,四位电影人还争取到卡勒德·胡赛尼本人成为将小说带上大银幕的一个积极的合作伙伴,保证他在所有的创作过程中,都有决定的权力,威廉·霍伯格解释说:“胡赛尼是我们通往那个小说所营造的世界的使者。” 就在影片的发展中期,2005年的时候,威廉·霍伯格和丽贝卡·耶登汉姆同时离开了梦工厂,霍伯格加盟到西德尼·凯米尔(Sidney Kimmel)创办的电影公司,那里以尊重有天分的电影人和高质量的电影故事而闻名,基于此,凯米尔也成为了《追风筝的人》热情的支持者,而霍伯格也以制片人的身份有条不紊地筹划着。这时,杰夫·斯克尔(Jeff Skoll),小说的忠实粉丝之一,也加盟到电影公司,成为另一位投资人。 与此同时,小说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为了文学界的一个风向标,这样的成就就连那些颇具慧眼的电影人们也没料到,沃尔特·帕克斯承认道:“坦白地说,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想到,《追风筝的人》竟然能够以这种如此主流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它确实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故事,拥有那种勇敢的戏剧尺度,而其中关于救赎的中心话题以及与真正自我搏斗的过程,都让它变得经典且美妙。所以我们就假设它可能会成为那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王牌小说,然后再同样期待,也许几年后,美国主流电影工业的大环境,也能够如此开放,多制作一些这种拥有多重文化氛围的好故事。” 曾经获得过金球奖提名,并执导过《笔下求生》、《寻找梦幻岛》和《死囚之舞》的导演马克·福斯特负责将这部卡勒德·胡赛尼创作的畅销小说带上大银幕,他连同云集了来自于世界各国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再加上一些阿富汗和中亚地区本土的临时演员,共同演绎了这个非常大众化的人性故事,专门讲给那些渴望着获得第二次机会的人听,希望以此能够带来一些实质的改变,找到他们梦寐以求的宽恕。 花絮: ·《追风筝的人》小说2003年问世以来,感动亿万读者。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一个普通的阿富汗裔美国医生,他因该作品获得2006年联合国人道主义奖。 ·影片中许多放风筝的场景中,小演员都是拉着气球在跑,至于风筝,则是后期制作的时候合成上去的。 ·饰演哈桑的艾哈迈德·汉·马赫米扎达(Ahmad Khan Mahmidzada)以及他的家人,一直要求有关强奸的那部分场景可以从影片中剪掉。 一句话评论: 不可否认,影片有的时候确实显得有点贸然,对于小说中提到的阿富汗文化的细节上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甚至到了吝啬的地步,不过这些都不足以掩盖它的闪光之处。 ——《滚石》 影片是如此让人信服,里面的异帮色彩制造了许多紧张的情绪,尤其是在中国拍摄的那部分场景,很少有人能看出那并不是阿富汗。 ——《好莱坞报道》 导演马克福斯特只是将相对残忍的情况与社会的等级之分,用一种迪斯尼式的理想状态表现出来而已。 ——《世界电影观》 因为过于追求那种时事性和轰动效应了,才使得影片只有伤感,并无深刻的意义。 ——《纽约媒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