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群体出现在哪个阶段「赤脚医生特殊年代的产物」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33更新:2023-04-25 02:07:45

文 | 方文谦

1975年,电影《红雨》的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唱遍了大江南北:“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赤脚医生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千朵万朵红似火,贫下中农人人夸。”

相信现在很多年轻人对于“赤脚医生”这一群体都是听说过、没见过,但是他们却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里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你或许要问了,“他们真的是赤脚出诊的医生吗?”

是!也不是!

据《辞海》的解释,赤脚医生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农村里农民身份的非专业医务工作人员,他们一般都受过不长时间的培训,能掌握简单的医疗卫生常识和技术,是仍然保持着农村户口的基层卫生工作者。所以,“赤脚医生”的称呼就是对他们医农合一的身份认定。

那么,这群人是怎么来的呢?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的基本国情和建设过程中的曲折使得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比较低的水平徘徊,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更使农村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尤为滞后,到了1965年,全国有一百四十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但是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农民生了病却又得不到有效救治,往往只能病急乱投医。有鉴于此,毛泽东在1965年针对卫生工作发表“六·二六”重要讲话,要求医疗卫生工作必须深入农村基层,服务广大群众,改变农村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现状。并提出高小毕业的人接受医疗教育三年就足够了,这样的医生放到农村去,就算本事不大,也总比骗人的巫医要好,而且农村也养得起。

此后,政府将大批城市卫生资源动员到农村,大量医疗设备拨到农村,并且开始在农村大量培养医疗卫生人员,主要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农村青年以及下乡的知识青年中选拔,卫生经费也开始向农村倾斜。

1968年9月,《红旗》杂志刊登了上海市革委会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的调查报告》的文章,该文章强调卫生系统必须进行一场革命,以适应新时期的需要,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肯定。《人民日报》将该文转载,文章里把这种半农半医的卫生员称作“赤脚医生”。从此以后,“赤脚医生”成为在农村提供卫生保健服务专职人员的特定称谓。到1977年底,全国赤脚医生人数达到了一百五十多万名。

赤脚医生在农村全面推广以后,在广大农村地区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虽然赤脚医生的人员普遍学历较低,受训时间短,掌握的技能单一,但是他们扎根乡村,农民看病不用进城,普通的头疼脑热的问题直接在家门口就解决了,出现意外受伤的情况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非常方便。而且这些赤脚医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对农民的感情纯真,赤脚医生和病人之间,除了医患关系之外,还有乡亲关系、邻居关系、亲戚关系、熟人朋友等多种关系。范小青的小说《赤脚医生万泉和》中有这样一句话:“赤脚医生当然是要出诊的,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天寒地冻,只要有人叫随时随地背上药箱就要出诊。”这是对当时赤脚医生的重要程度以及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因此农民编成歌曲来歌颂他们:“合作医疗就是好,众人拾柴火焰高,赤脚医生好,走上门来送医药,何时有病何时到,又治病,又采药,少花钱,病能好,贫下中农养得起,革命生产双飞跃,社会主义好,全靠党领导。”

《赤脚医生万泉和》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村民万全林的儿子万小三儿生了怪病,急急忙忙赶到赤脚医生万人寿的家里求医,没想到万人寿出诊去了,只有他的儿子万泉和在家,万泉和对医术一窍不通,但是万全林坚持说“医生是有遗传的”,相信万泉和一定会看病,而万泉和通过仔细的观察,居然真的把病因给找到了,救活了万小三儿。这一方面反映了万全林的愚昧无知,但是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当时的赤脚医生在农民心目中崇高的地位和信誉度。

赤脚医生的报酬和也当时的普通农民一样,实行工分制,他们坚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加集体分配,有病看病,无病生产,因此医患之间没有利益关系,赤脚医生也就没有开大方、卖贵药、过度医疗的动机。此外,当时政府大力提倡“三土四自”(土医、土药、土方、自采自种、自制、自用),将中西医结合,以此来降低医药成本,因此农民看病吃药的费用较低,也非常满意。一位网友回忆曾做过赤脚医生的母亲时说:“当时每天来俺家取药的村民络绎不绝,俺家比代卖站还红火,家里总有人来取药。冬天来取药的人多了,总开门,屋里会很冷,母亲不停地烧炉子,保持屋里温度,方便取药村民。村民们说,只要叫一声俺村大夫,她从来不说‘不’、‘稍等’之类的话,一不推,二不拖,母亲在群众中的口碑很好。当时药费不是当即收取,而是先在小处方上记账,然后年底由生产队一起算账。”

赤脚医生留得住、养得起、信得过,所以深受农民爱戴。

改革开放以后,神州大地处处焕发生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医疗卫生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医疗卫生制度日益完善。1985年,《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医生。从此,曾经穿梭在田间地头、坊间乡里的赤脚医生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赤脚医生这一特殊群体原本就是特殊年代的产物,是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基数大、医疗水平落后的基本国情下产生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退出历史舞台是随着经济发展、医疗制度完善的带来的必然结果。

赤脚医生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财富。比如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结合自身特点发展自己的医疗事业的经验,我们不能厚古薄今,肆意夸大赤脚医生的作用,但是在当时的中国,经济困难、人口众多,普通人民不可能享受到如西方国家般完善的医疗服务。而赤脚医生制度却以最节省成本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看病吃药的需求,在特殊年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那时候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令人向往,而出现这种现象一个不可或缺的原因是赤脚医生和农民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赤脚医生是真正的来之于民,与农民一同赤脚走在田头,称得上是“农民自己的医生”。

如果你的家里也有曾经做过赤脚医生的长辈,请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因为他们在那个物质资源奇缺的年代,点燃了希望的灯火,温暖了无数的家庭。

参考文献

1.温益群:《“赤脚医生”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文化因素》,《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李德成:《赤脚医生研究述评》,《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年第1期;

3.冯秀秀:《赤脚医生制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淮北师范大学历史系,2016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