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电影最后说了什么「电影智齿观后感后续说说这个不可或缺的角色阿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58更新:2023-04-25 03:13:46

上次我写了一篇影评《电影观后感——来自中年时代的癫狂和救赎》(在我的头条号“爱评论的石头哥”和百家号“影视街三拍案”都有刊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看),重点评析了阿斩(林家栋饰演)和阿桃(刘雅瑟饰演)两个人物,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鼓励。这次我想把影片里另外第三个重要人物——阿凯(李淳饰演)简单评析一下,和大家分享。(有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阿凯这个人物很特殊,尽管他的镜头表现力没有另外两人(阿斩和阿桃)那么强,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觉得,原因有三。

第一,他是能将观众带入影片情节和环境的向导人物。

影片开头就是以阿凯的视角进入场景:凌乱破败的废品场,污秽遍地的积水,……这些“静”的镜头(包括“静”的场景音乐),不断穿插着“动”的片段——电闪雷鸣的雨夜,风中摇曳的柜门,瑟瑟发抖的身影……这是导演把影片的高潮和结局剪碎了,混在一起拿给观众看,还只让看一小部分——就好像一个神秘女子,被轻纱掩饰的若隐若现——观众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迫不及待要跟着这个出场潦倒的男人(阿凯),了解后面的剧情。

接下来,观众借着阿凯的视角,顺着导演设计的探案情节,一步一步的了解真相。这个过程很自然地引入了女主角阿桃,引入了阿斩的过往,引入了男女主角(对不起,我把阿斩和阿桃当作主角来看待了)之间的恩怨纠葛。

看完整个影片,我才发现,导演的用意远不止此——他不仅要让观众能看到阿凯这个人物,更要让观众透过屏幕,真切感受到他——这就是穿插整个影片的“智齿之痛”。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阿凯的牙疼发作了至少四次,而且疼痛的烈度逐渐增强。

第一次痛,是阿凯初任重案组组长,完成工作交接,志得意满坐在工作台旁时,突然犯痛。这次犯痛烈度不大,只是让阿凯有了一个捂脸的动作,却引起了阿斩的注意,于是有了两人第一次的语言交流,也为两人后来关系的发展做了铺垫。

第二次痛,发生在阿斩开车赶往阿桃工作地的途中。这次痛为阿斩支开阿凯去买药,提供了一个理由,也间接推动了随后情节的发展。

第三次痛,是在阿凯警局锁枪的时候。突然之间到来的疼痛,也反映了他此时此刻的矛盾心理——也是在此时,他开始纠结于情与法之间(后面我会着重讲一下这个演变过程)——既同情阿斩的不幸遭遇,又不认同阿斩的处事方式。

第四次痛,是在阿凯丢枪后沿街寻枪的时候。这时的他,愤怒、沮丧、压抑、难过。心里的痛苦通过牙齿的疼痛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让荧幕前的观众能够真真切切体会到,这个男人痛苦近乎绝望的心情。

最终,这个“智齿之痛”在阿凯与凶手的打斗中,得到了一次总爆发。他的痛苦,连同观众久已压抑的心情,在这次爆发中得到了充分宣泄。也暗示着,从这一刻起,阿凯这个人物,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和精神的彻底解脱。

同时解脱的,也有荧幕前的观众。

第二,他是帮助导演把控影片节奏和走向的工具人物。

看看影片里的几次高潮,就知道了导演的良苦用心。

第一个高潮是阿斩追逐阿桃到桥下这一段。枪已经顶到了阿桃的脑门上,阿凯及时赶到,制止了阿斩。

第二个高潮是几个混混追杀阿桃这一段。眼看阿桃被几个男人砍死,阿凯又及时赶到,打斗中配枪脱手,被阿桃捡到,得以脱身逃走。

第三个高潮,也就是影片最大的高潮,阿斩与凶手舍命搏斗,阿凯又双叒及时赶到,三人缠斗,最终以阿凯持枪爆头凶手结束。

大家发现了吧,导演每次设计情节,当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紧张,把观众的情绪逐步调动起来,直至临近高潮时,需要及时把观众拽回来,以便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为下一次更大的高潮来临“蓄能”,那么这个“踩刹车”的重要责任,就毫无疑问落在了阿凯头上。

就连影片的最后桥段(影片中最能赚取观众眼泪的桥段)——阿桃误杀阿斩,也离不开阿凯这个“工具人”前来助攻——如果不是他的枪丢了,如果不是枪被凶手捡到,又神使鬼差地被阿桃拿到,影片可能会迎来一个英雄救美的圆满结局,但是,影片的悲剧意义和震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不管场外的观众如何地愤愤不平,惋惜不已,阿凯这个“工具人”的任务却是圆满完成了。

第三,他是表现影片主题和揭示背后隐喻的枢纽人物。

关于影片的主题和隐喻,大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影片用隐喻的手法探讨了一个老话题——情与法的权衡

影片中情和法产生矛盾的情节有不少,但我觉得,在阿凯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

对比影片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如果说阿斩和阿桃两个人物的精彩之处,在于两人之间矛盾的不断冲突变化,和随之表现出的情绪张力,那么,阿凯这个人物的出彩之处,就在于他平静外表下的,丰富的心理变化过程——具体的说,就是内心法与情的斗争变化过程。

为了方便描述这种心理变化过程,我把它量化成了——阿凯心中法与情之间的成分占比和变化。

从影片的开头,情节一直推进到阿凯锁枪这一刻,在阿凯的心里,始终是法大于情的,他关于警务人员要秉承守法理念的一番言论,让自己的顶头上司也哑口无言。

但在他锁枪的这一刻,智齿之痛突然发作,也暗示了他内心法与情之间的天平出现了倾斜。随着情节的发展,当他了解到阿斩的不幸遭遇后,在随后的执法行动中,面对阿斩对吸毒人员的逼供、对阿桃的大打出手,他没有了一开始就制止的冲动和愤懑,选择了旁观,甚至是协助。这说明,他的心中,“情”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多,压过了“法”的存在。

作为影片中的重要道具——阿凯的枪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当阿凯赶来解救阿桃,面对混混持刀逼迫,他并没有开枪示警,以至于被打倒丢枪。因为这个时候,他的心里,执法人员的操守和原则占据了上风。

而当影片到了最后,当看到凶手从昏迷中苏醒,意欲行凶时,他果断的选择了开枪,没有一丝犹豫。尽管这个行为有正当防卫的成分,但也说明,在阿凯的心中,对“法”的执着已经让位给了“情”的变通。

最后说明一下,因为阿凯这个人物在影片中没有太多的情绪表现,所以,我就着重从导演的角度和人物的作用方面,展开一些个人分析,不当之处,请大家评论、交流和指正。

观影片,观世事,观人生,观内心——爱评论的石头哥,与您交流体验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