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动画电影反派角色与观众的想象建构关系「解析动画电影反派角色与观众的想象建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36更新:2023-04-26 16:47:07

在动画电影与观众之间,一个个性格多变的动画人物充分满足着观众们的想象。充满想象力的绘画,突破了真人电影的局限,激发观众想象力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调动着观众的情绪,观众可以于电影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创造属于自己的想象世界,实现自己的精神疗愈。绘画本身就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形式,画面与电影视听语言相结合,更加增强了观众对于动画电影中人物角色的想象。

一、动画电影的想象建构

关于动画电影的定义,无论是从技术方面还是从艺术方面,学者们都站在一个宏观角度给出了定义。《世界电影史》中乔治·萨杜尔认为“动画电影是一种以画在平面上的图画或者立体的‘偶’以及物品作为拍摄对象的电影”。《动画概论》中,塞巴斯蒂安·德尼斯则提出“动画电影的首要属性是电影”。

在他看来动画电影作为电影的一个分支,动画只是人们在创作电影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的制作技术,运用“视觉暂留”等让纸上的画面“动起来”,观众通过动态的画面和人物形象,在大脑中产生想象因而创建属于自己的脑海中的世界。观众通过产生想象,沉浸在自己脑海中的那个虚拟世界,由此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愉悦。

动画电影由于其特殊的题材和制作技术,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童趣的想象世界,动画电影中的真善美打动了无数“大儿童”,也在观众们的观影过程中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建立。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这本书中提到“我们借电影把真实的世界卷在拷贝盘上,以便使世界像会飞的魔毯似的重放出来”。

他在书中论述了电影如何从印刷媒介的文字世界,创造出人们想象的另一个世界,通过阅读文字在大脑中产生想象,因而在大脑中开始勾画人物的轮廓,电影正是将这种想象拷贝在35mm的胶片中,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电影世界。

动画电影通过“赛璐珞”展现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个动画世界中,人们尽情展示关于生活的一切美好想象,人们想象汽车会说话创作了《汽车人总动员》,想象玩具能与人交流创作了《玩具总动员》,想象有斩妖除魔、保护百姓的神仙便创作了《大闹天宫》,人们始终通过创作各种类型的动画电影,满足人们丰富的想象。

真人电影中的拍摄和制作受到故事主题,人物外形、服装、后期剪辑等种种因素的限制,而动画电影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对动画世界的创造,动画电影的创作甚至可以完全凭借画师手中的画笔,在图纸上尽情作画,脑海中的想象世界跃然纸上。

宋法刚等人在《当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景观与想象力消费》一文中明确提出“一批作品借助神话形象人物原型塑造人物性格,又以原有的动画形象作为人物设计的参照,但它们绝不照搬原有形象,而是实现了‘拟像’的仿造”。

在《新神榜:哪吒重生》中,龙王的形象不再妖魔化,创作者们将龙王改造为一个中年沉稳的大叔形象,同样类型的改造还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孙悟空、《姜子牙》中的申公豹、《小门神》中的郁垒。这些来自传统神话故事或文学作品的经典形象,都通过颠覆性地改造使这些富有创造力的人物形象既可以凸显人物原有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表现出人们的现代审美。

想象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设想。电影对观众的想象和奇幻视觉的探索,早在乔治·梅里爱的《月球旅行记》就已经开始了。梅里爱运用一些简单的特效和幻术技巧为人们创建了一个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的世界。动画电影通过一张张手绘底稿,将人们脑海中那个奇妙、美好的世界展现在纸上。

动画电影从无到有,从黑白走入彩色,从无声走到有声再从平面走入立体,不同种类的动画电影都构建着一个个人们想象中的奇妙世界。“通过动画,创作者的想象域同观众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沟通”。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识文化对角色形象进行想象再创作,因此就像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说的那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观众会对动画中的人物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人们的想象力有时甚至可以超越现实,创造另外一个时空,在想象中世间万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动。《疯狂动物城》中维护正义的兔子警官、《爱宠大机密》中充满正义感的麦克,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画角色,为观众营造出一个善良美好的想象世界。

动画电影作为表达电影想象的最佳载体,这些活动起来的绘画更深一层地激发了人们对于未知的好奇和想象。动画电影的观众通过想象,填充动画中人物形象的空白,在一些美国的动画电影中也时时刻刻地体现着创作者们的中国想象。

徐坤在他的《美国动画电影里中国形象的建构》一文中谈到“美国动画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有关中国形象的阐释和表达”。在他看来中国形象是一种创作方式,美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中国元素,像是美国动画电影《飞屋环游记》中就植入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较为敏感的话题——拆迁,动画电影《花木兰》的灵感来源中国古代的《木兰辞》。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美国的动画制作者们发出赞叹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将大量中国意象融入电影作品中。这一点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功夫熊猫》中运用的中国元素了,动画中挺拔的竹子、中国功夫、大熊猫以及中国特色的楼台亭阁、阿宝学习武功的过程中吃的包子等中国传统美食,这些都是中国元素的象征。

丰富的中国元素引起了广大中国观众的兴趣,影片中主角阿宝力克万难,终于参悟武术的真谛学成归来的故事,也激发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继续朝前奋斗的决心和意志。“动画电影中将虚拟的人物与现实生活构建关联性”,吸引了更多观众群体,对传统动画电影的成功改编也让更多年龄段的观众可以享受动画影片带来的乐趣。

观众们更喜欢想象自己就是这部电影中的某个角色,在动画电影中展开一段奇幻冒险,获得观影乐趣。甚至在影片结束后,一些小朋友也会想象身边的物品会开口说话,想象与动画电影中的主人公有一样的经历。动画电影不仅激发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广泛的想象力,也通过构建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想象,增强了人物的表现力。

通过故事情节将一些哲理以一种全民都能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想象域一来词源于拉康的“三域说”——“真实域”、“想象域”和“象征域”。在拉康看来,婴儿虽然对外界的物质世界还不具备任何认知能力,但是通过镜子仍然可以明确的知道镜子里是“自我”。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他人”的评价,获得自我认同。

“麦茨将电影银幕比作一面镜子,人们在观影时的状态就像是一种对自我的遗忘,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面对银幕的‘镜象’对自我进行建构”。动画电影也是如此,但动画电影更为特殊的是通过精致、柔和的图画反映出人们的想象,相比真人电影来说虚拟性更强,影片中的主角可以完成任何人们脑海中想象的事。

动画电影大多根据童话故事、神话传说改编创作而成,所以既满足了儿童的想象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成年观众对童年时期的美好憧憬和想象。德尼斯认为“运用与真实或即或离的类比手法的作品,要好过真人实景电影,动画电影能更好地帮助作者们呈现自己的假想世界”。

动画电影的“他者”视角,客观地展现了影片主题,全面展现了影片的文化内涵。观众和创作者经过想象对电影展开自己的解读,融入了更多主观元素的同时也实现了电影本身对观众产生的教育意义。电影本身就是通过将观众带入一个绘画营造出的奇幻世界,观众跟着影片里的人物所发生的故事一起流泪,一起大笑,最终一起迎接故事的结局。

观众通过观看动画电影获得情绪上的放松,电影中那些奇特的场景、精美的画面或者宏伟的场景都给观众带来了审美愉悦。德尼斯曾说“动画以主观的形式反映现实,很显然也是与人们的假象世界最接近的电影形式”。德尼斯也在书中阐述了世界闻名的造梦工厂迪士尼被当作“想象域的范本”的原因在于迪士尼非常善于利用动画世界与人们现实世界的连接。

在迪士尼创造的公主城堡里,没有恶毒的王后,被诅咒的公主,小美人鱼也并没有化成泡沫,而是和她深爱的王子终成眷侣,一切人间的真善美都在这个想象的世界得以实现,满足着人们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想象。迪士尼仅仅通过一批批动画电影和著名的动画角色,就一手将主题公园从奥兰多一直推向了世界舞台,仅中国就拥有两座迪士尼乐园。

“迪士尼热切地想要做出一种超越动画虚拟世界、可以走进真实生活中去的东西”。迪士尼乐园为所有年龄段的“孩子们”营造了一个现实中的想象世界。成年人在这里回归童年,儿童在这里也可以和他们最喜欢的动画人物互动合影。迪士尼每天都会组织花车游行,烟花表演等活动,让这些动画人物从图画走入电影,又从银幕里来到了现实生活中。

迪士尼乐园让无数成年人流连忘返,仿佛在乐园中他们可以穿越回自己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充满欢声笑语的迪士尼乐园,将观众们的想象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里每一个动画电影中的角色都可以和你展开互动,人们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一切快乐美好的事物都随手可得,人们沉浸其中享受迪士尼带来的纯真时刻,在这里尽情享受烟花、卡通游行带来的新奇的视觉体验。

动画电影的想象,让观众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虚拟的童话世界,在这个想象世界中任何现实世界不可能、不合理的事物都可以在这里实现。人们也可以在这个想象世界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二、反派角色的想象建构

反派角色作为整部电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反派角色的想象则更多的体现了观众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等。观众对反派角色的认知也体现出人们思想文化的进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思想认知层面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于反派角色的认知也变得更加全面。

动画电影的成年观众们开始辩证地看待反派角色的黑化过程。由于儿童观众的概念里还没有足够清晰的“好人”、“坏人”的判断标准,所以在一些动画电影中反派角色出尽洋相或是被主角打的落花流水时,孩子们信以为真跟随着电影剧情的发展哈哈大笑。随着动画电影的发展,反派角色开始受到观众以及学者们的关注。

一些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反而拥有了大量“粉丝”。在迪士尼,几乎每年万圣节都会组织专属于反派角色的花车巡游活动,观众熟悉的反派角色相继登上花车进行表演,让观众目不暇接、大呼过瘾。反派角色们从电影中走进现实,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观众们对影片中这些角色的想象。

2021年11月1日,上海迪士尼乐园中盛大的反派游行集合了玛琳菲森、王后、乌苏拉等经典迪士尼动画中的经典人物,这些人物与影片的主角一样,成为了每一代观众心里难以忘记的角色。迪士尼乐园的魅力就在于它用现实材料为每一个来到迪士尼的人创造了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人们在这里通过观看各种新奇的、独具魅力的反派角色形象,与影片中的动画人物聊天玩耍,满足着自己对于动画电影的一切想象。回归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反派角色,最为颠覆观众审美观的反派角色当属三太子敖丙。2019年和2020年,陆续上映的两部动画电影中的敖丙的形象,让观众直呼自己的三观都跟着敖丙形象改变了。

反派角色经过颠覆性的改编创作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导演饺子的制作团队将2019年的敖丙打造成为一位风度翩翩的公子形象,颠覆性的形象塑造取得巨大成功,吸引了大批“粉丝”,也为人们一直以来对于敖丙这个反派角色的想象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

人们对于反派角色的想象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人们通过阅读文字的描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脑海中展开想象,最后再将人物形象画出来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对反派角色的想象再创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反派角色敖丙广受好评,与主角哪吒在观众中产生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2020年动画电影《新神榜:哪吒重生》中,观众对于敖丙形象讨论的热度甚至超过了主角哪吒,反倒是哪吒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平平。观众通过影片中的反派角色,映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剥削以及一切负面情绪,影片中的反派角色最终被正义力量打败,观众的压力仿佛也随之释放,由此获得精神放松。

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想象,很好地填充了传播媒介与人们现实生活之间的空白,令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表现力更为强大。如今,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观众对于一部影片的审美也在悄悄改变,人们不再一提起反派就产生厌恶情绪,观众反而更愿意倾听反派角色的故事,探究反派角色黑化的原因。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反派角色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产生期待,激发了他们对于下一个颠覆性的反派角色的想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