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疯语》「暴疯语精神病都是演技派的药」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78更新:2023-04-26 21:27:56

华语影片甚少有制作纯良的悬疑片,要么逻辑太多纰漏,要么误入歧途,最后成了恐怖惊悚片,《暴疯语》的出现,无论是从故事推演还是人物表演,都有同类型题材一个层级上的提升。即便缩小话语范围,就以影片自身而论,其故事的繁复与演员的投入都无可挑剔,尤以黄晓明的表演,让影片衍生出诸多亮点——刘青云曾经在《神探》中有过精神病“病史”,这一次再度复发,尽管病情更为严重,但成全的反而是黄晓明“医生”——作为一直作为被发好人卡形象的黄晓明,终于在“疯子”的世界中,开启了演技派的模式。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题的影片,总是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暴力”现象,这是一种对故事的推动能力以及对观众固有印象的破坏力,如何打破常规如何突破自我,这是一条捷径,以前我觉得只有精神病才能拯救世界,现在觉得,精神病也能拯救影片——对于演员而言,“有病”有时候反而会成为拯救演技的良药。

所谓演技,莫过于诠释人物过程中传达出的认可与深刻程度,认可既有来自自己内心的,亦有同步与观众的,而深刻,取决于故事到底对人性的解读的愿望有多么迫切——应该不会有太多人与我一样,痴迷各种病态人物为主角的悬疑推理作品:《神探阿蒙》的主角是一个有极度强迫症与异常洁癖的鳏夫,《罪案第六感》中是一个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心理游戏》中是患有双相型障碍症,性格反复行为疯狂的兄弟,《丧心病探》中则是嗜酒奢食性格暴躁有自毁倾向的胖子,甚至如《生活大爆炸》、《好汉两个半》、《老妈》等情景喜剧的主人公,俱都是有病在身,所向披靡。

那么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病情,也就变成观察故事的过程,病人的病情越严重,故事往往也就越扑朔迷离越精彩。看《搏击俱乐部》时,这种感觉最明显。影片《暴疯语》则建立在多个病人之上,这种设定让故事足够多线与迷离,也有结局时殊途同归的豁然开朗的欣喜。

最先发病的是刘青云,他让观众对影片的基调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与适应,然后随着黄晓明治疗的跟进,一步步走向更为悚然的真相世界——个人以为,影片最精彩的开始是黄晓明在密室中装上摄像头以后,治疗过程病人与医生的较智较力,真正达到“烧脑”预设,单就一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能给出更好的答案:如果你是病人,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你会把逼迫你服食的药粒藏在什么地方?

不解越来越多,故事便越接近结局,影片在黄晓明对刘青云的治疗过程中进退冲突反转,用越来越多的谜团去接近真相,这是影片颇为耐人寻味的地方,一如对人性的探究——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变成自己讨厌的那种人,有人则在分裂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精神分裂真是一种让人感觉美好的病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