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张老照片说起「从一张张老照片里细品电影人生」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49更新:2023-04-28 20:17:04

1. 《海外赤子》女主角陈冲在文工团舞台上的表演照。

2. 《海外赤子》是郑华第一次下剧组。

3. 在海口的秀英码头《海外赤子》全员合照。

郑华导演

《海外赤子》小人书封面。

《给咖啡加点糖》主创合影,左二孙周,左三郑华。

《给咖啡加点糖》电影海报。

“老照片” 有奖征集详情扫码

电影老照片是一个时代的切片,它将时光定格,将历史凝固。“正點观影”平台向全国读者发起“我与电影的故事”老照片征集活动后,众多影人影迷给我们发来一张张珍贵的电影老照片。“老广”导演郑华发来数张关于电影《海外赤子》和《给咖啡加点糖》的老照片,并讲述老照片背后他与这两部电影的往事记忆。此外,民间的电影爱好者们也纷纷踊跃投稿,一张合影背后蕴藏着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一张八路军装照背后透露出作者对电影的无限热爱。让我们从一张张老照片中,开启电影的奇妙之旅……

专题采写:

南都记者 蔡丽怡 钟欣

实习生 王蕾娜

电影人篇

《海外赤子》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是“陈冲一开始唱的”

集结两位电影女神秦怡和陈冲的老电影《海外赤子》是郑华第一次进入摄制组,身为“电影小白”的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给咖啡加点糖》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和代表作,它通过小人物视角为我们展现出中国电影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

《海外赤子》老照片

电影《海外赤子》拍摄于1979年。时年,郑华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当摄影机械员,《海外赤子》是他第一次下剧组。

这三张老照片,都是《海外赤子》剧组的工作照。以前珠影有一个照相室,除了剧组每人手上会发一张这样的集体照之外,很多老照片都存在一个艺术档案里,一部电影一个档案,《海外赤子》的原照片就在这个艺术档案里。

照片中的我,当年23岁,刚刚复员到珠影,我想学摄影做摄影,就干起了“摄影机械员”。《海外赤子》是我第一回下剧组。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珠影拍了一批反映如何正确对待华侨的电影,《海外赤子》讲的是陈冲饰演的南洋华侨的后代、农场女青年黄思华,如何顺利报考部队文工团的故事。这个戏本身具有音乐片的性质,里面唱红了五六首歌,主题歌《我爱你,中国》,就是陈冲一开始唱的,后来影响力变得很大,几乎被形容为“第二国歌”。

那会儿,我们剧组就住在海南岛的兴隆农场——故事的发生地。第一张照片,是我们在山顶上拍陈冲唱《百灵鸟》时拍下的。那天挺有意思,我们背着机器上了山,忽然间下雨,只有我们头顶上是晴空,周围全是雨。幸运得很,我们和机器都没有淋湿,大家还戴着草帽,兴奋地合了一个影。摄影组里都是年轻人,大家那种意气风发的感觉,仿佛能从照片中流淌出来。

第二张照片,是女主角陈冲在文工团舞台上的表演。她那时是个大二学生,读外语学院还没毕业。她刚拍完《小花》就来到珠影剧组,我们还没看到《小花》呢,就看到一个肉嘟嘟的、矮矮胖胖但挺可爱的小女生。在我们眼中她不算是大明星,她每天就是练练对口型、唱唱歌。那时我眼中的大明星是秦怡老师。在剧组里,我第一次感受到秦怡这种老艺术家的风范。陈冲这场戏的画面那头,就是饰演陈冲母亲的秦怡。母亲看到女儿终于在文工团演出成功,她激动地留下了热泪。我生平第一次看到演员是怎么调动眼泪的,秦怡老师是不用滴眼药水的。因为胶片金贵,不能一直拍,导演就让大伙儿现场安静一点,秦怡坐在那儿酝酿了两三分钟,眼泪就开始涌出来了,导演就在边上喊摄影师开机。老演员真是厉害!

后来,我们《海外赤子》剧组到北京拍一段长城的戏,我在北京看了《小花》,我觉得《小花》比咱们电影强多了,那种战争的场面、镜头的运用、象征的语言……都比我们珠影进步很多,那时我们才叹息道:“咱们没把陈冲拍好,太遗憾了!”

第三张照片,是我们剧组拍摄了几个月后,准备离开海南岛,我们一边继续拍船上的戏,一边坐着船回广州。我们借用了以前往返于海南岛和广州之间的红卫轮,在海口的秀英码头拍了一张剧组的集体大合照。

现在回想起来,这一切都在我还是一个“电影小白”的时候发生。刚刚入行,对电影懵懵懂懂的感觉。因为这个“第一次”,才开启了我的光影之路。那时我内心埋下一个小梦想——“我要在10年之内当上摄影师”。这个梦想的实现,比我的规划提早了三年,1986年,我真的当上摄影师了。

《给咖啡加点糖》

1986年,郑华从北京电影学院学成回广州,创作出剧本《给咖啡加点糖》,被当时颇具知名度的导演孙周看中,郑华有机会当上影片摄影主力。1987年该片获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这是郑华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

以前电影行业论资排辈,想当上导演或电影主创至少要熬到50岁。我做梦都想不到1986年,我刚刚30岁出头,从北京电影学院“干部研修班”一毕业,就有机会当上编剧和摄影主力。回想起第一次当摄影,真是战战兢兢。《给咖啡加点糖》第一个镜头在上下九拍的,拍摄一群大学生聊着天准备到车站来搭车。孙周导演大嗓门一喊:“预备-开始-咔!”之后停了,我忽然想到好像没开机,我太激动了,第一个镜头第一条竟然忘了开机。

我和孙周导演的缘分比较巧合,我们是电影学院的同学。当时孙周的《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都拿过奖,我们对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情。读书这两年,孙周和我还有几位摄影同学组成一个联合作业小组,基本都在一起拍作业。《给咖啡加点糖》这张主创合影,是我们在旧交易会楼顶上拍完最后一场戏的合影。最后一场戏讲述,戏里的小弟要过生日,请了一帮同学玩,可男主角刚仔因为刚失恋感觉很失落。这实际上折射出我们这一代人当时的焦虑不安,相反小弟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想象,改革开放后,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想法。最后这场戏,我们拍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这个戏被誉为“中国新都市电影”的开山之作之一。

重新拿着这些老照片,回想起青春岁月,我不禁感叹当年自己很执着地去做一件事情,有勇挑重担的责任心。这是一股整体往上冲的劲儿。当下,我们要找回这种做电影的初心,立志做电影的青年,要有足够的积累和准备,做创作、写剧本、懂宣发、多培养优秀的制片人,当机会来临就必须抓住,敢想敢做。我相信,广东电影、大湾区电影的明天将不负我们的想象。

电影迷篇

自从征集活动开始以来,我们收到了非常多热心读者提供的与电影相关的珍贵老照片。(老照片征集活动还在继续,欢迎投稿:nandent@163.com。)

在众多来稿中,有两位主人公都在年轻的时候与电影结下了缘分。

如果说电影是一场梦,那么他们一位是传梦者,一位是赏梦者。

但最终都因为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变化,他们与电影渐行渐远。

从他们提供的老照片和讲述里,我们可以看见时代潮水的转向。

我曾是电影放映员 电影促成我的爱情 老照片提供与讲述者:吴曾范先生 讲述时间:2021年4月21日

照片拍摄于1977年前后,在当年还是浙江省诸暨县岭北公社的孚加湖村。

那时每个公社都成立了一个电影放映队,我当兵退伍回来,成为了一名电影放映员,每天去不同的村子放电影。这一放就放了十几年,数百部电影都经过我的手放映给村民们看。

照片是在某场电影开始放映前,好友摄影师拍下的留念。

照片中的放映机是甘肃出产的8.75毫米型,在上世纪70年代,农村放映基本都是使用这个型号,因为这种设备轻便,方便运输,比较适宜用于农村的露天放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逐步改进为16毫米放映机。

那时农村没什么娱乐活动,大家对看电影都有一种渴慕之情。然而一部片子在每个公社只能停留十天左右,就要被转送去下一个公社。

十天时间,这么多个村子根本来不及放映。于是在村民们的要求下,我们开始“跑片”——一个晚上,接力似的跑不同村子放映,有时甚至放到第二天天亮。

我跟电影的缘分不止于此。我的妻子也是放映员,我们相识于电影放映工作中,可以说电影促成了我们的爱情。

后来乡政府创办电影院,我是负责人。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电视机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所在的电影院也变得不景气,我也随之转行,从那之后我就很少看电影了。

年少对电影埋下的爱 在晚年开出一朵小花 老照片提供与讲述者:侯满玉先生 讲述时间:2021年4月21日

我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电影,一旦听说哪个村庄要放映电影,哪怕路途遥远与坎坷,吃罢晚饭我就会结伴前往。

尤其是战斗故事片更甚,比如《小兵张嘎》《羊城暗哨》《战上海》《地道战》等,迄今我还对这些影片的一些片段或场景记忆犹新。

但长大之后,就不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了,更多是在家中通过电视看老电影。

没想到,到了晚年,机缘巧合之下,我还能跟电影再以另一种方式结缘。

将近十年前,我有幸被电影剧组邀约至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基地参与电影拍摄,在一部战争电影中当群众演员,分别饰演了三个角色:国民党某部作战参谋、城镇街头卖馒头和包子的大爷、八路军某部某连队的一名老战士。

那次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新奇的体验,让我过足了“戏瘾”。

我最喜欢的当然是第三个角色——八路军老战士。在炮火连天的隆隆响声中,我们八路军队伍要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展开一场激烈的交战。但遗憾的是,我们被导演喊“出列”后,就被安排到篝火旁烤火待命,没有参与后面的“战斗”……

后来,我还去到经典红色电影《地道战》的拍摄基地——河北冉庄参观学习。我想,我扮演过“八路军战士”,有很深的八路军情结。我便要了一套八路军服装穿上,腰里还别着手枪——好不威武啊!

我站在《地道战》里高老忠敲钟的那棵大树下“亮相”;又跨上了当年八路军抗日时期缴获的日军偏三轮“电驴子”,我掏出腰里的手枪,高高地举过头顶,再次过了把“戏瘾”——摄影师揿动快门,便有了这两帧“电影剧照”。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