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600多名明星失业TVB剥削压榨严重艺人靠抱团自救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03更新:2023-04-29 03:41:15

前两天,一个迅速被遗忘的热搜:

#演员林聪去世#

林聪是谁?

刚开始大家也不熟,翻看作品,才马上想起来。

如《我本善良》的朱有贵,《侠客行》中的谢烟客,还有《英雄本色2》中的杨捷康......

不怪观众们。

作为老牌香港演员,林聪其实早就在我们视线中“消失”了。

10多年前开始移居内地,退居幕后,多次承担导演、制片等工作。

不止林聪,近年类似的事情我们经历太多了。

曾伟权、李香琴、李兆基、梁舜燕、夏萍、谭炳文......

这些香港老戏骨的相继去世,唤醒了我们对黄金年代的最后一丝记忆。

斯人已逝,固然叹息。

只有他们吗?

放眼当下——真正经历凛冬的,是消失在我们眼皮底下的另一群人。

一个月前,TVB台庆。

坦白说,Sir也没有关注。

只在微博上刷到这个片段:

晚会尾声,全体艺人上台谢幕。

此时阿姐汪明荃一人走向前,面向镜头喊话——“如果环境好些,疫情退了之后,TVB可不可以加一点人工(工资)给我们。”

不是第一次了。

4年前,同样地点,同样场合。

只是语气更委婉些:

“如果公司的人工(工资)可以加多点,休息的时间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山头文化少一点,一定可以发掘和挽留更多的人才。”

毕竟在台上,汪明荃还算客气、体面。

真实情况比她所说更糟。

疫情之前,全港失业率已经到达历史高位。

疫情期间,更是全港进入寒冬。

先是大公司出现颓势。

作为香港娱乐圈最大的平台TVB,过去的几年一直在缩减开支和裁员。

2019年,TVB亏损扩大至近3亿元,广告收入大减。

电视不行,电影呢?

更惨淡。

由于香港的疫情反复,影院3次要求关闭。

去年全年共关闭了117天。

电影院不开,还影响了各种电影节的国际交流。

每年4月举行的香港国际电影节被迫停办,夏天举行的夏日国际电影节,及11月举行的Cinefan“百年费里尼”专题放映,全因疫情被取消。

△ 数据来源: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票房收入相比于2019年,断崖式下降。

上映的电影收不回钱,新片就没钱开机。

再加上疫情管控——电影行业,在2020,基本从香港这片土地消失了。

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消失,而是真的消失。

2019年,香港拍摄的本土电影和合拍片,共53部。

2020年呢?

一部。

林家栋0片酬出演的《手捲烟》。

△ 《手捲烟》剧照

行业重创,首先遭殃的是谁?

每一位打工人。

最近,香港资深娱记朱叔爆料,疫情期间香港已经有600多位明星失业。

这数字夸张吗?

去年,Sir写了一篇《TVB金牌老演员纷纷失业,无滤镜下的明星真人秀,是有多「丑」?》,介绍了香港一群中年落魄演员的困境。

开篇第一个场景,5位中年演员坐在大排档。

聊起自己多久没开工:

“一年”,“半年”,“三个月”……

留意,坐在这里的是谁?

虽说不是一线大咖,但绝对是个个眼熟,叫得出名的演员。

比如经常充当TVB绿叶的艾威,鬼畜素材的常客非凡哥麦长青,《无头东宫》里扮演太子的敖嘉年,常年扮演奸角的张松枝。

甚至还有手握金马、金像最佳男配的袁富华。

大家都没有工作,做起了洗碗打杂,快递小哥的工作。

注意,当时还不算是香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那么,疫情会压垮香港演艺圈吗?

至少目前,Sir不会如此小看它。

今年凭演技在内地出圈的胡杏儿,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形容前东家TVB:

这是一个“少林寺”。

“TVB就像是少林寺,前辈们都是一步步熬出来的,作为后辈也只能心甘情愿地接受。”

其实胡杏儿还没说完。

在香港,整个娱乐业都是一个由资本主导的,高度商业化的少林寺。

简称,血汗工厂。

比如佘诗曼曾在采访中说:“我拍《火舞黄沙》的时候连洗澡都没时间,更别说睡觉了,拍戏的时候根本想都别想睡眠充足,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她透露,自己最高纪录是三天三夜不眠不休地拍戏。

△ 《火舞黄沙》剧照

艺人又苦又累之余,还要不断被剥削。

比如签全经理人合约的艺人出去拍戏,TVB的抽成至少达到50%。

面对如此现状。

与此对应,这里每个员工,都或多或少参与着与资本对抗的“演员工会”。

他们之间,永远流传着一套用于自救的应激程序。

大导演们,各自都有一套扶持新人的系统。

内部“传帮带”。

比如杜琪峰创立银河映像,王家卫创立泽东电影。

导演与导演之间,也是“面不和心和”。

那个最经典的故事:

王晶和许鞍华在媒体面前互掐,闹到整个香港都知道。

转过身,王晶主动给许鞍华新片投资100万。

《天水围的日与夜》,得以面世。

更不用说演员。

那些越是在金字塔尖的明星,往往是反哺香港娱乐圈最多的人。

刘德华。

江志强说,刘德华是香港娱乐圈“借”出去最多的人。

借什么?

借钱,借人,借资源。

李克勤、冯德伦、张卫健、林家栋、郑秀文……受过他资助的人,几乎半个娱乐圈。

华仔自己也承认,自己之所以接这么多烂片,就是为了“报恩”。

还有另一个劳模,古天乐。

许多人不知道,近年许多香港大的电影公司,都转向投资内地片、合拍片。

绝大部分纯港片,只靠古天乐的“天下一”公司撑着。

再到最近。

身为香港演艺人协会的会长古天乐,去年4月底号召数家公司及电影发展基金,共计筹款3900万港元。

拿去做什么?

简单粗暴,派现金——给部分香港底层艺人,每人9000港币。

虽说这份心意很温暖,但对大部分人而言,这笔钱也只能暂时应急。

△ 艺人黄夏蕙在社交账号感谢古天乐

正如胡杏儿所说——前辈们都是这样“熬出来”的,所以,他们更需要帮剩下的人“熬过去”。

如果说香港艺人身上统一的标签,是“务实”;

那么香港演艺圈统一的标签,必是“团结”。

但。

团结,能撑多久?

面对大浪拍过来,一小撮人抱得再紧,有用吗?

都知道。

再坚固的堡垒,战争打响,也会从内部瓦解。

北上,似乎是香港艺人最好的出路。

TVB,2018年离开的签约艺人有8位,2019年15位,到2020年有22位。

郭晋安、钟嘉欣、胡定欣、胡杏儿......

这些大家熟悉的小生花旦,都已经离开了TVB。

离开之后去哪了?

混得好的,当然也能出彩。

像胡杏儿和佘诗曼。

两位在香港都是超一线,演技绝对过关。

但到了《那年花开月正圆》和《延禧攻略》,两人分别都只能演配角。

胡杏儿参加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2》,大家都以为她夺冠后会戏约不断。

但她采访中直言,在内地依旧没机会演女主,还经常被人骂回内地捞金。

再大的咖,北上也要降级。

剩下的呢?

大部分,流连于内地各网大、网剧、小成本电影里。

△ 《孙悟空大战盘丝洞》,导演:王晶,主演:陈浩民

又或者。

卖脸走穴,接商演,做直播。

△ 罗嘉良去年6月15日,与一对网红夫妇直播带货

本质上,都只是在迅速消耗多年积累的名声。

北上当然钱多。

可短暂利益的代价,是演艺生涯的永久停滞。

近年北上最成功的艺人是谁?

王祖蓝。

当初他也是冲钱去的:

金星曾问王祖蓝,他在内地赚的钱是香港的几倍。

他直接答道,N倍。

自2012年《百变大咖秀》后,他开始北上发展。

2019年时,快手就为王祖蓝量身定制了一场《王者归来无可祖蓝》的直播。

据快手公布的数据,直播开始仅3分钟,王祖蓝的快手直播间就突破100万观看人次。

其中为王祖蓝刷榜的网友里,第一名就贡献了103万,当天,王祖蓝在直播中总共销售了7款产品,其中一款面膜在12分钟就卖出了10万件,成交额高达660万元,整场销售额预估突破千万。

△ 图片来自蓝媒手工艺

成功之后他干了什么?

首先,如所有前辈一样,回馈香港演员。

和邵氏兄弟、曾志伟合资开起经纪公司,签下了很多香港艺人。

其次,新的一年最新动向——和曾志伟一起,进入TVB高层,担任“首席创意官”。

对,他成为了TVB连接内地的“中间人”。

Sir怀疑这样调动的收效。

——两个人的加入,能修补多少当下的撕裂?

于是,对于更多中层,甚至底层艺人。

北上似乎开拓了一条新的通路。

实际却加速着他们选择的单一化:

断臂式的“北上”,或,慢性死亡式的“留守”。

△ 很多本土独立电影不走院线,选择路演

与其说,香港演艺圈这个系统的崩溃,是从内部瓦解。

不如说它是被另外一个更庞大,更森严的系统所吞噬。

而那些毫无话语权的艺人们。

正是吞噬后,被淘汰的排泄物。

这也是Sir今天想说的。

这不仅是一次缅怀——旁观着那个曾经光鲜,如今落魄的老字号在我们身边消逝。

这更是一次警醒——远处的多米诺牌正在倒下。

去年年初疫情导致影院停工时,Sir采访过几位内地的影视从业人员。

其中一句话,Sir至今印象深刻。

出自一位京津地区某发行公司员工。

为了维持对电影的热爱,他还时不时在朋友圈分享看片心得。

对于《饥饿站台》,他的评语意味深长:

永远也不知道醒来会在几层……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