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电视剧9分以上「这9分神剧每集一个顶级戏骨反转高能」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721更新:2023-04-29 03:52:35

BBC又出了一部9分神剧。

这次是老剧翻拍,旧作重启。

大家都知道,翻拍,往往最容易翻车。

然而这部剧却大放异彩。

让鱼叔看过之后,就马不停蹄地来安利给你们——

《新喋喋人生》

Alan Bennett's Talking Heads

老版《喋喋人生》1988年首播,至今在IMDB上都有着8.6的高分。

编剧和导演是有着「英国国宝编剧」之称的阿兰·本奈特。

他的作品大多是典型的英国舞台剧风格,有着浓浓的莎翁韵味。

本人也极有个性,先后拒绝了不列颠帝国勋章和封爵两项荣誉。

虽然已经是80多岁的高龄,却依然没有停止创作,亲自操刀重启版剧本。

和疫情期间努力自救的BBC合作推出了这部新作。

目前豆瓣看过的人还不多,9.0的高分剧,你可千万别错过。

这部剧十分特殊。

全剧没有多个角色的互动,而只有主角一个人,对着镜头进行独白。

然后辅助以不同的场景,不同的运镜方式。

在三四十分钟的体量内,从单一角度呈现一个并不单一的故事。

BBC选在疫情时期重启,显然也是有意为之。

在全球电影业陷入停滞的当下,这种单人独白剧就成了一种绝佳选择。

比如鱼叔前段时间推过的《舞台剧》,也是类似的思路。

讲究的都是「无接触拍摄」。

整个创作前期,全是云合作的形式,演员、导演、编剧远程讨论剧本、分镜,研究表演细节。

不可谓不敬业。

而比云合作更不易的,则是表演形式。

主角一人对着镜头进行独白演出,每一个段落都是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的长镜头。

同时有着大量的台词,以丰富故事细节。

而故事情绪的展现,则全部依赖于演员独白过程中的情绪起伏。

中近景、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要求演员必须对面部表情有着绝佳控制。

必须真正成为角色,才能让观众在始终单一的场景中不出戏。

而所有这些细节,都需要一步到位,否则这条镜头就要从头来过。

真·地狱级难度的表演。

这样高难度的表演,只有真正的顶级演员才敢挑战。

一共12集,每一集的主演都来头不小。

艾美达·斯丹顿,《哈利波特》系列里的乌姆里奇教授。

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英国病人》《苦月亮》中的文艺女神。

潮爷马丁·弗里曼,《神探夏洛克》里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华生本生。

以及最让人惊喜的朱迪·科默,《杀死伊芙》里的小变态。

在一众老戏骨当中,她最年轻,但在剧中的表现却一样老练。

由她主演的第四集,也成了在网络上讨论度最高的一集。

虽然因为这集的故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话题性(讲娱乐圈潜规则)。

但也足以看出她表演的功底。

国宝级的编剧 大师级的演员,让这部单人独白剧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惊艳。

一部剧要想惊艳,优秀的表演固然不能少。

但归根结底,经得起考验的故事才是核心。

这部剧做到了。

第一集的主角是一个孤僻的老人(艾美达·斯丹顿 饰)。

她在母亲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跟外界少有接触。

但与此同时,又喜欢躲在窗帘背后,对他人的生活评头论足。

或许是过于孤单,她平日里最热衷的事情就是写信。

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写信去投诉,甚至在白金汉宫外面看到有狗屎,也要写信给女王。

说起来,还真有点像现在网络上四处出警,冠冕堂皇的网络警察。

她的纠缠不休,给大家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隐私暴露、虚假指控等等。

但哪怕被警察上门警告,她也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是在坚持正义。

然而她看到的,其实只是真相的一角。

或者说,只是她认为的真相。

她看到街对面的夫妻每天晚上都要外出,又从来不见他们的孩子。

于是武断地认为这是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怒而写信投诉。

但最终她才从警察那儿得知,孩子从不露面是因为生病在住院。

而这对夫妻每天晚上外出,都是为了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孩子。

一个孤独寂寞又自诩正义,实际上却虚伪自大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这还不算。

最后一段独白突然反转,老人一改之前的严肃紧绷,变得热情快乐。

然而此时的她已经住进了精神病院——

原来,这位孤僻的老人是一名孤独症患者。

半小时的故事,几次反转,剧情跌宕起伏。

而演员的表演,则精准传递了角色的情绪变化。

尤其是从警察口中得知孩子已经去世的时候。

先是震惊,又变成悲痛。而这悲痛中,还混合了难以言说的愤怒。

教科书级别的表演,莫过于此。

还有一集,讲述的是一个做清洁工的社工。

他老实本分,每次都能把工作做得很出色。

然而大人们似乎对他有着莫名的敌意,虽然他是一个勤劳的工人,大家对他却并不友好。

只有一个小女孩很喜欢跟他玩闹。

在每日的接触中,孩子把他当成了朋友,会摘花送给他,或者跟他抢糖果。

然而就在这时,剧情急转直下。

这个社工,其实是一个有前科的恋童癖。

他认定小女孩的玩闹是一种主动,于是就把她带到了灌木丛里……

他说着这句话从椅子上站起来时,镜头变成了仰拍。

既表现了小女孩的惊恐与不解,又揭示了他内心的压抑与疯狂。

令人倒吸一口冷气。

不同于这一则的恐惧,朱迪出演的女演员故事,让人心疼。

她是一个非常有天赋,并且勤奋努力的演员。

但奈何在娱乐圈中,她始终是被欺压、被剥削的对象。

摄影师的助理可以随意骚扰她,片场的场务可以任意使唤她。

而导演,更是利用职务之便,在拍摄过程中堂而皇之的要求她脱衣服。

先是脱掉外衣,再是脱掉比基尼。

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了帮助她塑造角色。

她并非不懂这一切,但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小演员,她不得不用装傻来欺骗自己。

欺骗自己这些真的是剧情需要,欺骗自己这是对演技的磨练。

然而退让是没有尽头的。

最终,导演还是凭借着权力跟她发生关系。

而当第二天她起床后,却发现剧组所有人都不告而别。

她只是一个被玩弄的对象而已。

此时,她眼含泪水,对着镜头缓缓说出:表演就是一种奉献。

这句话,既是对命运的质问,又是一种无奈的自嘲。

沉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除此之外。

还有被儿子诈骗了积蓄的老人;把妻子当成工具人的牧师;一步步发现丈夫是杀人狂的无助妻子;无法跟母亲出柜的中年男子。

每一个故事,都是看似平常普通,但实则暗流汹涌。

把极其严肃又复杂的议题,装进了平实的剧集当中。

越看越有味道。

本剧最大的特点就是,直接把第四堵墙拆掉了。

摄像机打开后,演员没有对手戏演员,从头到尾,都是在直面观众进行表演。

于是,观众在无形之中变成了他们的对手戏演员,从而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

而这种深入,其实是为了故事在服务。

这些故事乍一看普通,但内核都十分犀利。

在短短40分钟里,隐藏了人生百态五味杂陈。

同时,它们不都是发生在现代,而是发生在很多不同的历史时间点。

但每一个故事,都没有直接点明时间,而是用细节来暗示。

比如主角说到最近流行随身听,那我们就知道了,这肯定是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类似的还有1979年上映的电影《苔丝》,80年代的埃塞俄比亚饥荒等等,都是剧中给出的时间线索。

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让故事的叙述角度更加符合人物独白的特征。

让台词更加流畅,不显得刻意。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故事造成一种微妙的时空错位。

我们总有一种下意识的思维,认为很多曾经的社会问题已经被时间冲淡或者解决。

但这种时空错位却让人发现,曾经的问题,放到今天来看也依然存在:

女演员面临着无法言说的性别压迫;

信仰、宗教,成为了很多别有用心之人的工具;

而儿童性侵案件仍然在频繁发生……

这是一种细思极恐式的表达。

看完后越是回味,就越能够对剧中人的遭遇感同身受,甚至不寒而栗。

所谓的「喋喋人生」,关键就在于两个字——讲述。

讲述历史的、当下的、个人的、社会的故事。这种讲述永远是有生命力的,是超越时代的。

正因如此,本剧无论是放在80年代还是现在,都能得到观众的好评。

毕竟在现实中我们总会慢慢认识到:

不去解决的问题,就算时间已经过去,就算热度已经消失。

也依旧存在,甚至会在未来的许多年里根深蒂固,愈演愈烈。

避而不谈,并不能让问题自动消失。

去发声,去讲述,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