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进医生靛蓝孩童及其背后的故事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29更新:2023-04-29 05:14:38

文 | 静进医生

何谓靛蓝孩童

靛蓝孩童(Indigo children)也叫深蓝儿童,指一些具有特殊、不寻常、有时甚至是异禀、天赋的儿童。富于联想的人士,好将孤独症或是多动症儿童与此联系起来看待。

这名词最初是由自称具有超凡联想能力,或是通灵能力的南希·塔普(Nancy Ann Tappe , 1931-2012)于1971年提出的,她自称是个心理学家。这位女士自诩有着天生的颜色联觉能力,并且毕生致力于研究色彩、意识、以及颜色如何影响人格等。

南希将自己的颜色联觉感知发展成一个正式的、结构化信息系统,亦邀请多名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者探讨该系统的生理、心理机制。她为此开设课程,录制节目,广泛推销相关磁带产品和著述,亦在媒体上大开讲演,称颜色联觉如何能诱导人的异禀天赋发挥作用,因而围下成千上万拥趸和追随者,遍及欧美多国。她说很多儿童与生俱来具有靛蓝光环,意味着他们具有超常的心理感应能力。

1990年代后期,美国本土陆续出版了几本颇有影响的著书,如《通过颜色了解你的生活》、《生命的色彩:你光环中的颜色揭示了什么》、《靛蓝小孩:自我与科学的新时代实验》,有人还拍了几部相关内容的电影。于是靛蓝孩童引起了人们广泛兴趣与关注,南希的理论教义甚至成为其追随者们的一种信仰,信徒们相信这种颜色联觉功能会使他们获得某些通灵和超自然能力,也会获得更丰富的同理心和创造力。

随着“靛蓝孩童”影响扩大,2002年在夏威夷甚至召开了“第一届靛蓝儿童国际会议”,竟然吸引了600多名与会者,随后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俄勒冈州和其他多地举行了相关会议。

靛蓝孩童有哪些特征

据南希的信徒Tober,J(1999)出版的《靛蓝孩子们》书中描述,这些孩子有以下特点:

①. 有同理心、好奇心和意志坚强

②. 常被家人或朋友认为是奇特的

③. 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和目标感

④. 与生俱来表现出强烈的通灵潜意识

⑤. 有强烈的权利感或存在感

⑥. 高智商

⑦. 较强的直觉能力

⑧. 抵制僵化的、控制的权威范式

Tober还说,靛蓝儿童在传统学校可能表现不佳,因为他们拒绝和抵触权威,他们比教师更聪明或心智上更成熟,这些孩子对内疚、恐惧或基于操控的纪律缺乏应有的反应。

静老师说

此一时彼一时,南希的“理论”和著书随着她去世,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儿童中存在着靛蓝孩童,以及上述行为特征。我以为,南希的理论不免令人狐疑其披有宗教色彩,可以说,她的学说是植根于宗教而非科学的一种噱头。对那些孩子的描述实在是缺乏实证依据,仔细研读那些特征,似在很多孩子身上有所表现。

一些美国家长可能是出于“病耻感”,宁愿给自己学习障碍、孤独症或是多动症的孩子贴上“靛蓝孩子”标签,以示他多么与其他孩子们不同,也使个人心灵得到某种慰藉。

也可理解这些父母,将自己孩子贴上“靛蓝”标签,是为解释和解脱孩子因孤独症、多动症或学习障碍引起的不当行为。确有人(Sarah,W.2009)指出,靛蓝儿童的社会化标签是对“美国童年危机”的一种反映,那一时期美国儿童青少年暴力犯罪增加和被诊断为ADHD、ASD孩童增多起来。

批评者们还指出,将具有破坏性、或是发育障碍的孩子贴上“靛蓝”标签,有可能会延迟其医学诊断和治疗。上述靛蓝孩子特征描述,只不过是对违拗和不守规矩孩子行为的另一种解释罢了(Leland, J.2006)。

如果将“靛蓝孩童”与孤独症扯到一起,则是彻头彻尾自欺欺人。欧美确有不少家长认为自己孤独症孩子具有心灵感应能力,或有很强的联觉异禀,视其为是不可多得的积极能力。其结果,这信念会使父母否认自己孩子有发育障碍疾病,也可导致孩子被误诊或诊断延误。据说,有些家长接受这一标签是因为避免孩子被诊断成孤独症而花费大量金钱在无益的干预上,也因此引起人们的道德恐慌( Waltz, M. 2009和Singler, Beth.2015)。

#儿童# #孤独症#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