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自等待01石潭老友又相见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66更新:2023-04-29 13:30:36

序言

2022年底写完《杜撰十年》后,心里有过一丝放松,终于将2011-2021,自己最好的十年青春做了回顾。虽然没有太大现实意义,但感觉至少对得起自己,上帝给了我十年时光,我今天如实交了答卷。

一丝轻松过后,莫名有点感伤。十年的“无形”记忆最后仅用67篇“有形”文章呈现,这段路是成功还是失败。(“文人”的矫情再现,请各位看客,略过)

展望下个十年,我的想法是,“继续用心走好”。这一次不是“整合规划”,而是“邂逅遇见”,有幸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或许今天在彩云之南,明天就在西北山川,后天来到世界另一端。所以想想都是一件蛮美好、有趣的事情,因为一切都“未知”。

关于“新十年”起个什么名字,我也是费了一段时间的脑子,越“强求”越“不满意”。直到前几天,偶然看到一部老电影《独自等待》,嘿,这不就是它嘛,《杜自等待》!

等待谁,我也不知道,一切让时间作答吧。

在去年写完《杜撰十年》后,我一直在想:新的十年系列,谁会来开篇?《杜撰十年》开篇为兰州,因为那是我人生远行的第一站。最终,等来等去,《杜自等待》等来了答案:安徽石潭。

这个村子很小,估计没多少人知道,油菜花开放时,才会被世人记起。这不,又到了花开皖南的季节,身边的一群老友,早已蠢蠢欲动,特别是在经历一个冬藏的忙碌后,身心俱疲,急需一场旅行来“放过自己”。

于是,这场皖南之行,就被提上了日程,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也在权衡着家庭、工作之间的“微妙冲突”。直到临行前一晚,计划成型,梦想成真,走,兵发皖南,挺进石潭,老友再相见!

青岛到石潭村,不近,900多公里,断断续续11个小时,所以这一路,从体力上讲并不轻松。

好在“老友相见,分外忙”,车上成了大型茶话会,你一句,我一句,笑着讲生活里的趣事、糗事,低沉着讲家长里短,一路也没太注意时间,石潭好像就到了眼前,虽已是半夜11点。

最后那段10公里的山路,着实不好开。没有“手把手教过别人开车”的老司机,一定要慎行。也许你会说,既然这么辛苦,那为什么一定要走夜路?

我们日行千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早晨醒来时,在山上,开窗即见:云海漫天。所以到达石潭村后,继续搭乘景交车,一路盘山而上,到达山顶的下汰村。时过凌晨,虽有些疲惫,但内心安稳,简单一睡,坐等明日朝阳。

如果没记错的话,第一次来下汰村是2012年4月,当时同行的有书生、大海,11年后,我们再次故地重游,是幸事,也不是易事!

下汰村还是老样子,感觉变化不大,并没有因为旅游红利而盲目“大兴土木”。个人觉得这是对的,留住了老村最初的模样,也就留住了自己的初心,更留住了我们过往游客的念想。

山顶处的大平台可以更好地俯瞰整个山间云海。去的那天,天气有点阴,并非最佳观光状态。

但在我眼里,最佳的并非风景,而是镜头外的三五好友,有此,夫复何求?

下雨了,我们就放弃去无人石头村湖山村的计划,早早回到村里客栈,稍作休息,吃了早饭。

好喜欢那顿早饭,至今仍有念想。虽是简单的稀饭、馒头、咸菜,但在山间云海前,与老友们共同用餐,好舒心。

最简单的饭食,最朴实的环境,最清澈的一群眼神,愈发感觉,这就是我余生想要的旅行。

吃完早饭,收拾行李下山,回到石潭村。放弃景交车,走了一段土路。书生说:这是以前村民上下山的老路,在没有公路之前,他们就是通过这条蜿蜒石阶路,维系生活。

这条路后半段,挺美。视野开阔,脚下有河,手边有花,走在其上,人的心情很容易阳光。身边的几个大哥,也顺势放开了嗓子,唱起了山歌。坦诚说,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他们开嗓。

我讲不清石潭村的历史,但感觉肯定有历史,村里的吴氏祠堂就是个例证。另外,老屋、老街、老桥,以及卖茶农家里的猫,似乎也在诉说这里的光影流年。

从石潭村离开后,我们去了徽州古城。多次来到这里,这次又有新收获:徽州博物馆正式开馆。

短暂的停留,心中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愈发明显:真希望有时间、有机会,能来皖南住上一歇,耳濡目染中尽可能多的去了解这里的历史和人文,好奢侈的一件事。

在歙县,有一个很出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距今有近1400年的历史,它便是渔梁坝。

我也是这次,从书生口中得知。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座“小小的坝”,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而且还尽藏古人的智慧。“渔梁坝全部用花岗岩石层层垒筑而成。它们垒砌的建筑方法科学、巧妙,每垒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坚石墩如钉插入,这种石质的插钉称为‘稳定’,也称元宝钉。这样,上下层如穿了石锁,互相衔接,极为牢固。每一层各条石之间,又用石锁连锁,这样上下左右紧联一体,构筑成了跨江而卧的坚实渔梁坝。”

站在坝上,坝前坝后,风景宜人。岸边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徽商的辉煌。临水望远,望见的岂止是,涛涛逝水?

离开徽州后,我们就踏上了回程路。此行只有最后一个目的地:绩溪龙川。

车子在奔赴龙川的路上跑着,突然司机书生一个拐弯,车子顺势从大路拐进了路旁的一个小村子。他向我们解释,“刚才一瞥,发现这个村子不错,就想下来看看”。

我们这群人就是这般随性,所以能玩到一块去,而且也经常能玩出“惊喜”。比如眼前的这个村子,它竟然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徽商往来盛地。因地处交通要道,历史上很多达官贵人、徽商巨贾乘座辇轿经过这里,远远望去,高辇成群,使这里尤显高贵。传说乾隆下江南时,随行队伍浩浩荡荡,冠盖如云。便在眼前的村子乘辇歇轿,于是便有了这个“辇显村”。

关于它的历史,我不多赘述,也是道听途说。书生说,“这里的风水极好,地处登源河要冲,河水在这里绕了一个大大的‘S’形,像极了八卦,而辇显村又恰好处在阳鱼眼上。”而在我的眼里,这里风景极好,看似普通,但普通之中却藏着一份隐世的“桃源惬意”。

村口的一棵古树,应该有年头了,而且应该也大有讲头。那座古桥估计就是“辇显桥”,桥头的碑文,我看不懂。让人兴奋的,还不是桥下的流水以及桥边的油菜花田,而是几头悠闲的大黄牛,很应景的走上古桥。我们一行人也识相的撤到桥对岸,举起长枪短炮,对着老牛一阵输出,怎一个爽字了得。

所以,我们记住了这个差点擦肩而过的“辇显村”。

绩溪龙川是一座皖南地区,胡姓聚族而居拥有千年历史的一个古村落,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并存,胡氏宗祠,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奕世尚书坊是明代正宗石雕牌楼,为徽派石雕之最。

它也是我此行心心念的一个地方。2021年第一次来的时候,时间原因,只在周边走了走。这次再访,终于进村,看了看它的历史和风光。虽然看的是别人家的宗祠,但还是有强烈的感触:这个家族家风醇厚,故能人辈出。一个人的成功,总是有道理的。一个家族的兴盛,也是有道理的。

在走之前,我拍了一个长长的视频,给身边的胡姓朋友发去,也是一种善意的分享。当然还有丁姓朋友。说句题外话:可能是我才疏学浅,在我的认知中,历史上能联系到一起的两家姓氏,多半都是世仇,而像龙川的胡家和丁家世代为好,并不多见。大呼神奇之余,也大受感动。身边恰巧又有一对“胡”“丁”朋友,因共同的事业而成合伙人,这事越想越奇妙。

后面又陆续去了“徽杭古道”“家朋乡”,然后正式结束这次皖南之行。虽然短暂,但内心盈满。看了想看的山川湖水,吃了想吃的舌尖美味,最重要的是见了想见的人。而且谁能料想,半夜11点回到胶州后,还有一场“执着”的接风宴,临时有事、遗憾未能同行的高哥,早早就准备好青岛啤酒,等着我们,真朋友!

私心之下,于我而言,一个崭新的十年,已经从石潭开启,静待,你来!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