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坛澍语:22大电影明星诞生60周年前世今生之缘起二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81更新:2023-04-29 20:56:51

文/刘澍

协奏:似乎被人忽视的“22大”前后排名

“22大电影明星”在中国大地造成的轰动效应,真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为这是自世界电影诞辰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唯一一次大规模的集体“造星”运动,为整个世界影坛之首创、之罕见。

想当初,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以电影艺术作为强有力的宣传舆论和导向,银幕上的主力军是标志着共和国宏伟根基和高耸云天的代表先锋——工农兵形象。同时,由于和苏联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国家文化部电影局当初在引进和发行大量的苏联影片时,也集中宣传了一批苏联的“功勋演员”和“人民演员”,这些电影明星所主演或参演的许多电影,都在20世纪的50年代以及60年代初期在中国公开放映过。

曾悬挂在中国电影院内的前苏联“22大电影明星”之一马卡洛娃的照片

所以,配合苏联电影的宣传,他们的照片一度在中国各大中小城市的电影院大厅里高高悬挂,其宣传规格和特殊的礼遇,足可以与许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会议室里端挂的“马(马克思)恩(恩格斯)列(列宁)斯(斯大林)毛(毛泽东)”五大无产阶级世界领袖相媲美。同样,对于由中国自己确定的苏联“22大电影明星”的集中展示,连苏联电影专家都感到非常地惊讶,因为他们在本国虽然已经别出心裁地率先制定了“功勋演员”和“人民演员”不同等级的规格,但新中国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以“明星大头照”的新颖形式通过基层影院集中亮相,使其在民间影响更广,简直可谓“标新立异”、“登峰造极”。苏联电影专家曾经感慨地发出这样一句赞叹:“中国人的头脑是第一流的。”

曾悬挂在中国电影院内的前苏联“22大电影明星”之一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照片

现在,按照我们保存下来的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标准照片,其排列顺序也许是人们时常忽视、或许也是许多有心人最感兴趣的一点。当年,国家文化部最后所确定的名单顺序依次是北影厂、上影厂、长影厂和八一厂这4大厂,其主要基于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之意,故此,最早悬挂的“22大电影明星”首位就是北影厂的崔嵬,最后一位是八一厂的王晓棠。虽然祝希娟并不是上影演员,但被列入上影演员行列的第8名,排列第15位。但这一排列在民间并没有得到最广泛的认可,国家文化部也没有做出明确的排名指令。演员之间虽然最讲究前后名次、最在意排列顺序,但在那个年代只是心里所想,不敢公开提出,因为这是要大加批判的“名利思想”、“标兵意识”。

最终,“上影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孙道临,北影厂的崔嵬、谢添、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影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这样的排列顺序,成为当时最为普及、也得到大家意见较为集中赞同的“明星组合”。许多基层电影院里的照片也大多是以此为约定俗成的标准了。究其原因,很容易解答。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中国最繁荣的电影时期出现在那里,虽然上影厂和北影厂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前后脚地设立,但上海电影明星的影响力自然是威力巨大,阵容强大,虽然过去旧上海的电影厂和电影明星们统统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段进行重新划分,但许多从旧中国过渡到新中国的电影明星们正值风华岁月,他们“尔今迈步从头越”地重新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用他们的话是“获得了艺术新生”,而在众多上海电影明星的大本营里,赵丹和白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军人物。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还处在从萌芽到发展时期,这两位光彩照人的大明星,就以其“俊男靓女”的最佳组合,联袂主演了中国电影经典名片《十字街头》,轰动效应相当巨大,影响深远。时过二十年后,两人又一起主演了《为了和平》一片,继续延伸着他们青春不衰的艺术生涯。所以,人们只要一提起电影,自然会说到电影明星,自然会脱口而出“赵丹”、“白杨”的名字。无疑,赵丹和白杨成为跨越新旧时代中国电影演员的代名词,成为新中国电影明星的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也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头号“金字招牌”。

赵丹

白杨

接下而议,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张瑞芳自北京而来,参加革命早,资格老,周总理还是她的入党介绍人之一,其出众的表演才华,似乎压倒并不惊艳的外在相貌,再加上主演一系列电影的骄人成绩,名列第三,名正言顺。上官云珠、秦怡、王丹凤同为四十年代初中期登上影坛,排名则是以3个美丽佳人的年龄为先后,孙道临在四十年代末才加入影界,自然紧随其后。

张瑞芳

上官云珠

秦怡

王丹凤

孙道临

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崔大帅”崔嵬资历老,级别高,虽然主演电影并不多,但少而精,且一举夺得当年度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最佳男演员”桂冠。此外,“演而优则导”是“崔大帅”的另一个突出的长项,令人难以望其项背。北影厂唯一“以演而优则导”与“崔大帅”相比肩的是享有“喜剧大师”之美誉的谢添,位居崔嵬之后,倒显得合情合理。张平、陈强、于蓝3人均是从革命圣地走向红色银幕的“土八路”,前后排列自然是以年龄大小为参照。再往后便是形象刚毅、上戏最多的于洋和作为新人一炮走红的谢芳,此时身在武汉歌舞剧院的谢芳还没有完全调入北影。

崔嵬

谢添

张平

陈强

于蓝

于洋

谢芳

“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两男两女为代表,男演员李亚林和庞学勤在建国初期,同在北京电影学院前身演员学校的表演班,前者因主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且该片还入选建国十周年18部献礼片,占尽天时地利。庞学勤则以1959年主演的《战火中的青春》而声名鹊起,该片作为建国十周年新片展映月的“招牌片”,使其幸运加盟“22大电影明星”行列之中。女演员张圆领衔主演的《笑逐颜开》,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片之一,另有连续几年几部戏的高速度上镜频率,受人关注。而作为话剧老兵、影坛新秀的金迪,更是凭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中人见人爱的女主角孔淑贞后来居上。

李亚林

庞学勤

张圆

金迪

成立稍后的八一电影制片厂,以老革命田华为代表,再加上影迷酷爱的“最佳银幕情侣”王心刚和王晓棠,无论是资历还是年龄的排列,都是绝对地公正。

田华

王心刚

王晓棠

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在“22大”当中,幸运入选的最为直接原因,就是正巧赶在“22大”正式公布的前一夜,在当年度幸运地获得了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年龄最小,成绩突出,以其队尾压轴,倒也是风光无限。

祝希娟

正像古典小说《水浒传》的“一百零八将”的“英雄排座次”一样,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排列顺序至此尘埃落定。

插曲:评选结果并不是完全公平

“22大电影明星”的组成,主要着眼于周恩来总理重点提出在新中国影坛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老、中、青演员,一些在当年拍摄的优秀影片中担任主演的新秀,因影片轰动一时,在观众中影响巨大,也被破格列入其中,如当年只拍摄过一两部影片的青年演员谢芳、金迪、祝希娟等人。按照文化部制订的名额限制,根据各厂规模的大小、演员实力的程度,文化部给予相应的“指标”。

不过这次评选,受当时“左倾”思潮大环境的影响,也留下了许多遗憾:长影厂的浦克,是一位在长影主演和参演影片最多、资格也最老的著名演员,早年在日本统治时期的“满映”供职,成为他入选的政治障碍;曾在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青年报》举办的“全国十名优秀演员评选活动”中,荣获第5名的著名演员赵联,因为北影厂的名额有限和青年演员过多,再加上要综合4大电影厂的人员比例,这位曾主演轰动一时的《虎穴追踪》、《国庆十点钟》、《上海姑娘》、《患难之交》、《飞越天险》,还参演过《青春之歌》、《红旗谱》等著名影片的男演员,与“22大电影明星”擦肩而过。

而另一位于1961年在北影厂的喜剧片《锦上添花》中,饰演主要角色铁英的青年演员李长乐,虽然由此片声誉鹊起,连“标准照”都已冲洗好了,本该作为演艺新秀上榜,却因名额所限失去机会。诸如此类的情况,在4大电影厂中皆有,以各电影厂上报的名单为例:上影厂的魏鹤龄、高博、张伐、韩非、康泰、王蓓;长影厂的浦克、郭振清、印质明;北影厂的赵联、秦文、李长乐;八一厂的李炎、刘季云、高保成、张勇手、张良、袁霞等人,都因为当时与苏联的关系还没有公开破裂而对外照顾影响,“22”个苏联演员名额所限而忍痛割爱。

还有那些专演反派的知名演员如方化、项堃、李林、方辉、李壬林、安震江、葛存壮、李颉、李纬、陈述、程之、郑敏、崔超明、白穆、阳华、夏天、刘江、王孝忠等人,一是角色限制,二是多为配角,在当时的“有色眼镜”里似乎是低人一等,根本没有资格报名。

上世纪90年代五位擅长出演反派的表演艺术家陈强、陈述、刘江、方化和葛存壮合影

另外,由于参选演员仅限于上影、北影、长影和八一厂4大电影厂,从上影调往四川峨影的著名演员冯喆、因主演《五朵金花》而声誉鹊起的云南彝族青年演员杨丽坤、还有在《战火中的青春》中主演“花木兰”式的战斗女英雄高山而广为人知的云南省话剧团著名演员王苏娅,还有在《柳堡的故事》中扮演那个甜美可人的“二妹子”的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的青年演员陶玉玲等人,虽然知名度较高,银幕形象在民间广有影响,都因为不在入选基本条件之内而痛失良机。其他地方小厂如广州的珠影、陕西的西影、四川的峨影等的一些拔尖演员则更无机会了。

冯喆

事关上官云珠的入选,在上影厂内部曾经产生过种种传闻,无非说她已经是人老珠黄过了“气”,根本不符合入选条件,1957年还差点被打成了“右派分子”,但她努力延续自己的演艺事业,而且与毛主席先后7次见面,一代伟人也颇喜爱她的精湛演技,她因此而入选。而凭借着一部《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一角而一炮走红的谢芳,当时还是在武汉歌剧舞剧院工作,并未调往北影厂,当年以主演《红旗谱》而荣获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的资格入选其中的崔嵬,曾经担任过中南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和华中地区文化局局长,他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识珠慧眼,用“培养新人义不容辞,我宁愿不上也得让谢芳上”的一句话,才使得谢芳挤进北影厂名额,并以得天独厚的实力和占据青年演员协调比例而最终入选。

本文作者刘澍采访谢芳后合影

有关祝希娟和陈强的入选,那实在是沾了当年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光。因为早于“22大”公开亮相前几个月,“百花奖”评选结果已经公布,祝希娟和陈强以绝对公正公开公平的民意选票,因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吴琼花和南霸天,分别获得了该届奖项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配角奖,体现了民意的选择。用祝希娟的原话说是“幸运儿”,要不然像祝希娟一不是电影厂的专职演员,二没有任何演艺资本和资历;而陈强虽然是从艺时间较长,又不断有新作出现,但像他扮演的反派,按照当时的政治形势来说,是不能入选的,更何况是以反派而入选“22大”呢!但陈强的反派角色刻画,无论是圈内圈外,都是众口皆碑,一致称赞他过硬的演技。

本文作者刘澍采访陈强后合影

所以说,“22大电影明星”最终的确定,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冷静地对待,这里面虽然不能排除人为制造的某种因素,不能做到绝对地公平、公正。但总的来说,这一批优秀电影演员的集中展示,还是能够代表新中国影坛十几年来在风雨中所取得的优异成就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刘澍,男,中共党员,国家专业电影机构电影史专家,副高职称,北京市特殊文艺人才引进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曾经策划中国电影百年系列纪念活动、多次参与策划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主题项目;自2001年起出任中国文联、中国影协《大众电影》杂志专题撰稿人;担任上海电影博物馆展厅首轮文案总撰稿、中影电影艺术体验馆审定专家、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田方和于蓝艺术生涯展览室策划撰稿;多次为央视电影频道、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深圳电视台及众多地方电视台策划电影类专题节目;独立出版编著中国影人艺术家胡蝶、阮玲玉、周璇、金焰、赵丹、于蓝、秦怡、田华、王丹凤、上官云珠、夏梦、朱虹、冯喆、杨丽坤等人物传记、《永恒的星辰:新中国“二十二大电影明星画传”》、《东方红:从舞台到银幕》、《铂来盛宴:百年电影中的译制经典》等历史事件纪实文学及经典电影连环画册百余本。

现正在进行上世纪八十年代自改革开放以来活跃在中国影坛的刘晓庆、张瑜、陈冲、潘虹、斯琴高娃、龚雪、唐国强、朱时茂、郭凯敏、周里京等500余著名或知名演员的访谈并撰写刊发“名人堂”系列专稿,拟计划出版多达千万字系列书稿《共和国电影秘史:告诉你不知道银幕背后的故事》、《夭折的光影:告诉你不能看到的影像》。

(本文经刘澍先生授权刊发,图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告知我们,即刻删除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