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梵高的画是黯淡生活中耀眼的光吗「散文梵高的画是黯淡生活中耀眼的光」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09更新:2023-04-30 01:07:52

文:闲时翻书君

“从27岁学画到37岁谢世,凡·高在短短的10年里画了两千多幅画。他死后,每一幅画都是天价,生前,他却连土豆都吃不起。”

——林采宜 《假装思考》

人类世界的法则常常是不讲理的,非常地不讲理。比如对于梵高的画作的评价。

梵高生前的作品默默无闻,不能维持自己的生计,他很自信自己的作品具有某种价值,最终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死后,他的画逐渐成了无价的艺术品,拍卖成交价标定了作品艺术成就的高度。

前后悬殊,难道还不足够说明某种疯狂吗?人们是否明白自己所追求的艺术究竟代表着什么?大概,是不知道的。

我去看过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已经淡忘,无法忘记的是它的主题曲《Starry Starry Night》。

其中有一段歌词是:

“Now I think I know what you try to say to me.

……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re not listening still.

perhaps they never will.”

世人或许懂得了梵高作品的价值,一些天文数字的标价足够说明一些什么,但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除了价格,它还有什么表达力可以触及我们的内心呢?

梵高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他因作品登峰造极受人尊重,还是他的某些精神,值得成为人类精神中的一面旗帜呢?

是他作品的天价动人心魄,还是他的人生能够引发情感的共鸣呢?

当歌词唱到“他们现在仍然不在倾听(你想要传达的),也许他们永远不会的”,我发现它比那些价格更能触及到一些实质,由此带来某些思考。

我们无法完全理解梵高,正如我们无法理解世上的任何人一样。

梵高对于世人来说,像是一个奢侈品品牌。手提包本身,并不如它醒目的品牌Logo来得更为重要。

动人的梵高,在他的生活中,属于他所经历的身心痛苦,而后才在他酝酿的作品中。

他的画,不过是通向他内心的一扇窗户。而世人认为,窗户远比他这座房子更加值钱。

——

文字之美,穿透字面,直达内心。“闲时翻书君”感谢你来阅读。

欢迎点击关注,每日与你相约。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