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一炒芳华的冷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1更新:2023-04-30 02:08:10

记得电影《芳华》刚上映时,朋友圈掀起了一阵晒18岁照片的热潮,我也曾专门翻出18岁的照片回味了一番,可惜我的“芳华”惨不忍睹,也没有勇气晒出来。18岁的我在上高三,对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那段经历实在难称为“美好”,但真正回忆起来,记忆中的大部分竟都变得美好起来。

我在想,每个人应该都或多或少的拥有可以引以为傲的芳华,不为别的,只为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就像当我们站在21世纪去回望文革十年的时候,那时的天很蓝、日子很纯粹、友谊很革命、评判标准很简单;而如果在76年去看同样的画面,理解还会如此正面吗?谁不知道画面背后的心酸,谁还会把笑话一样的人生视为芳华?

作为一个“后文革”观众,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冯导的初心和善良。文工团的青葱岁月是他的“芳华”,他把所有故事都加上了善意的滤镜,让每一个文工团女孩儿都有了相对幸福的归宿,让每一次嘲笑、冷漠都变得事出有因、适可而止;他把人性更劣的地方用蒙太奇的手法含混过去,而把美貌、才华、纯真的优点都汇集在文工团女孩们的身上。可以想见,冯导是多么怀念那段文工团岁月,那一口咬下去的熟透的西红柿,那浴室里飘出的欢笑声伴着氤氲的空气,那天空下一方清澈的泳池和一道完美的入水曲线,都是记忆的闪光,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那些都是不可磨灭的芳华。

歌声、舞蹈、号角、手风琴……这些具象的“芳华”都清晰可见,唯有何小萍的“芳华”绽放在她意识崩溃时听到文工团熟悉旋律后独自一人在草地上。刘峰的“芳华”并非“活雷锋”时期,而是在血淋淋的战场,在对集体和自我有了清晰认识之后,他义无反顾的守着战友们的遗骸,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一只手臂。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牺牲生命——把生命留在最壮烈的时刻是对平凡生命的最高奖赏。

如果生命可以倒带,站在剧尾回望每一个人那年的“芳华”,他们会后悔吗?

刘峰,本来可以有晋升的机会却拱手让人了,他后悔吗?不!因为那牺牲是为了守护他心中的“女神”。在“学雷锋”的年代,我们习惯将一切不合常理的逻辑都归结为“学雷锋”,但更符合人性的解读应该是“发乎情”。

刘峰

何小萍,在慰问骑兵团的演出中因为发了一点小脾气,便被迫转行派往前线,她后悔吗?不!对于“心死”的何小萍来说,离开那个毫无人情味的集体或许是最好的安排。从小到大,刘峰可能是唯一给过她温暖的人,但这样一个“好人”并没能换来集体的真心。如果说,何小萍是表面上被孤立的那一个,刘峰就是那个隐形被孤立的人,两个“异类”惺惺相惜,一个走了,另一个舍身相随,不失为一种美谈。

何小萍

萧穗子,在陈灿受伤后慷慨的拿出自己的金链子,想帮他医好牙能够继续吹号,而最终陈灿还是转业了,并娶了门当户对的郝淑雯,她后悔吗?不!和林丁丁不同,萧穗子从始至终只喜欢陈灿一个人,并为他吹响号角时的矫健身姿所深深吸引。她对陈灿的感情并没有掺杂任何功利想法,她并不知道陈灿是高干子弟,更不了解陈灿的实力与野心。萧穗子对陈灿的爱萌生在特殊的环境下,而她也希望不惜一切代价捍卫自己心中的完美格局。直到多年后,萧穗子可以大方的问起陈灿,郝淑雯也毫不避讳的娇嗔埋怨。谁的心里还能没有块“自留地”呢,只要他在心里的样子不变,谁还会在乎“自留地”现在的模样呢!

肖穗子

故事跨越了30多年,当芳华散尽的时候,刘峰用一只臂膀紧紧揽住了何小萍。他们是文工团里最落魄的一对,但到头来只有他们收获了真爱。在我看来,这结局远比芳华更让人觉得温暖。

老妈看过电影之后告诉我,“没错,这就是我们生活的那个年代”。其实我想告诉她,除了道具是那个年代的,其他的和当下并无二致。18岁的群居生活是从家庭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个小社会里,蕴含着很多神奇的奥秘。郝淑雯、林丁丁式的人物随处可见,你可以对他们的品行嗤之以鼻,但你不能否认,这类人运气通常不会差到哪去,因为他们是时代的迎合者。

而标准的老好人刘峰和“人民公敌”何小萍,正是被主流价值观所摒弃的人。刘峰的“好”被习以为常且不领情,反而他的一点点“不好”成了致命的缺陷,被拉下神坛是迟早的事;何小萍的“不好”只是一个标签,只要被贴上这个标签,即使你再努力、再谨慎,也很难改变底子里固有的歧视。也许这就是生存法则,它保护了大多数的利益,但总有少数要成为时代的祭祀品。

当片尾曲《绒花》响起的时候,“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一切恩怨对错都在歌声中融化。是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芳华,不必追根溯源去讨论生活的正义与真谛,在时间的过滤下,留下的就是美好的,让美好在回忆里生根发芽,就是不负芳华。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