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妞王小玉与梨花大鼓相遇「白妞王小玉与梨花大鼓」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144更新:2023-04-30 15:56:07

□韦钦国

说起“王小玉”这个名字,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但要说起“白妞”可能知道的人就多了。王小玉也罢,白妞也罢,其实是同一人,只不过后者作为艺名更被人所熟知而已。

王小玉(1867—1900年),廪丘(今山东阳谷)人,幼时学说梨花大鼓,13岁豆蔻之年登台,16岁即在当时的商贾会聚之地临清书肆表演。《老残游记》里说,“这白妞名叫王小玉,是天生的出奇人物,十二三岁就学会了说书的本事。”史载,王小玉大约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也就是20岁之前,就来到济南说书并大获成功,这与《老残游记》里的说法基本相符。

王小玉初到济南时并不出名,最初在漱玉泉附近摆摊表演,三年后名声渐起时至明湖居说书,并在这里扬名立万。王小玉名震济南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平台好——明湖居系前辈郭大妮开办。郭大妮是王小玉之前表演梨花大鼓的代表性人物,声震济南府。她创办的明湖居位置更是得天独厚,环境优美秀丽,既热闹又安静,是说书的理想之地。二是天赋好,王小玉嗓喉非同一般,加上专业训练使得技艺精绝。再加上外形“楚楚可怜,歌至兴酣,则又神采动人,不少羞涩”,到了这个分上想不红都难。清人王以敏(即《老残游记》中那位夸赞白妞演技的梦湘先生)曾在明湖居亲耳听过白妞的演唱并写诗赞之,诗曰:“王家有女淡丰妆,玉娘小字香春风。明眸含睇水新剪,登场按拍天无功。”

王小玉的表演到底有多出彩呢?《老残游记》里写道:“(她)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服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真个是“百环曲折,节节高起”“余音缭绕,三日不绝”。而老残在高升客店里听到的议论则是,“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的说书,无不神魂颠倒”。

清末民初的王以敏(1855—1921年,祖籍湖南武阿陵,曾任御史及地方知府),与《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过从甚密”,二人曾在明湖居同场看过王小玉的表演,王以敏对刘鹗书中有关王小玉唱腔的描写更有话语权,他说:“济南泉水女儿喉,写入浮踪动九州。不有老残工妙笔,何人识得梦湘愁。”

其实,梨花大鼓的表演却不复杂,仅单人或二人左手持梨花片,右手执鼓楗击矮脚小鼓,需要时加上乐师伴三弦,仅此而已。《老残游记》里对此有着清楚的描写,(黑妞)“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叮叮当当地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槌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王小玉说书说的多半是《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及两宋年间的历史故事,其中最擅长的是《小黑驴》《一窝黑》等段子。

王小玉有个妹妹叫黑妞,表演同样出彩,与姐姐同享盛名。《老残游记》中说她“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当时姐妹两人的影响很大,老残“路上听得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日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了,来听书吧。’又听得铺子里板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去的,明儿应该我去了。一路行来,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中很诧异。’”

王小玉姐妹的到来,无疑加重了济南“曲山艺海”的厚度,当年明湖居“有一百多张大方桌,常常座无虚席,热闹非凡,名噪一时。”“下午一点钟开唱,如上午十点钟去,便没有了座位,要听还要早去。”清代凫道人《旧学庵笔记》称:“光绪初年,历城有黑妞、白妞姊妹……尝奏伎于明湖居,顷动一时,有‘红妆柳敬亭’之目。”

王小玉的成功不仅在于时机与天赋,还在于她的融合精神,“她有一副好嗓子,又吸收了京腔、昆腔小调种种腔调,运用到大鼓书的调儿里,经过两三年工夫,创造出了梨花打鼓的新调。”经过借鉴吸收菏泽、聊城等地方小曲、戏剧的腔调,丰富和改造了原来的曲调,做到了俗雅共赏,开创了梨花腔调新的艺术高度,受到欢迎再正常不过。

现在的济南明湖居

王小玉在梨花大鼓的传承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她之前的代表人物是开办明湖居的郭大妮,与郭大妮同时代表演梨花大鼓的还有一个黄大妮。关于黄大妮的记录如今已不多见,人们仅知道王小玉是黄大妮的表妹,是她把王小玉带到了济南。王小玉之后的代表人物是谢大玉。谢大玉祖籍山东武城县,系鼓书世家,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出生时王小玉在济南已如日中天了,而她7岁那年王小玉就去世了,二人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但凡事都有因缘巧合。

谢大玉的父亲谢其荣年长王小玉7岁,工于三弦,被王小玉聘为弦师,深得王小玉演唱技艺精华,因为这层关系,谢大玉又学到了王小玉演技的真传和遗韵。据说谢大玉“秉性聪颖,嗓音高亢圆润,吐字清晰、腔调婉转。”唱做功夫皆佳。与王小玉相似的是,谢大玉同样善于学习借鉴其他流派的特点,对唱腔改进优化,成为出类拔萃的梨花大鼓演员。

无论是郭大妮、黄大妮还是白妞、黑妞,都是梨花大鼓的代表人物,但梨花大鼓并非只适合女子表演。“梨花大鼓”源于山东大鼓,形成于明末清初,本系冬季农闲时男性在街头酒肆的一种表演,因最初的道具仅为两片犁铧片,故称“犁铧大鼓”。《山东省志·文化志》记载,明代中叶后北方鼓词兴起,“大鼓以梨花(即山东大鼓)为最早。梨花本名犁铧片,乃农具之碎片也。”

《老残游记》里也提到,“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用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因“犁铧大鼓”中的“犁铧”过于“接地气”,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年)被文人改谐音“梨花大鼓”,多了些文艺色彩,也正是这个时候开始接纳女性表演,但伴弦者仍为男性。

“梨花大鼓”兴盛了约500年,到了民国初期开始式微。为保护“梨花大鼓”这一艺术形式,2006年国家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谢大玉的弟子、出生于1947年的左玉华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左玉华“继承了谢大玉激扬奔放的演唱特点,其行腔委婉,口齿伶俐,表演刚柔并济、雍容大方”。

《老残听曲》雕像

令人欣慰的是,后人没有忘记王小玉,2004年版《山东省志·人物志》就专设了“王小玉”词条。在济南泉城路与芙蓉街交叉地带还有一处“老残听曲”的雕塑:白妞倾情表演,老残听得全神贯注,店小二看得入神,茶水溢杯而不察……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