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最著名的画格尔尼卡「毕加索格尔尼卡西方美术系列」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35更新:2023-05-01 00:44:14

格尔尼卡

许多人无法控制在马德里索非亚王后艺术中心一睹《格尔尼卡》油画后的激动心情,在自媒体时代的微信中发满九宫格分享一下是必须的,毕竟不远万里来到西国,面对的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画家的真迹啊。圣迹三米多高七米多长,现场的震撼力一定惊人,对大多数无缘亲临的人来说只好退求其次,在画册、网络中搜寻一番,这类顶级艺术作品已深入中小学最基础的教材中,找来细细品味也不算难事。问题是,能看懂吗?

画面中依稀可辨兽性的公牛、挣扎的战马,耀眼的灯泡组合成惊恐的眼睛,一个女人的手臂举着油灯,手臂下的畸形妇女奔向光亮;怀抱死婴的母亲,躺到在地的男士,断手断剑,鲜血鲜花……刺激、夸张、变形、抽象,杂乱无章,一个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物像拼凑、剪贴在同一个视觉空间,黑与白的对比,还有过渡的灰色,没有时空,没有情节,但有几何线条,有排列组合。这就是《格尔尼卡》,毕加索最具代表性的立体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画作。

毕加索《格尔尼卡》1937年

不想再罗列别人的解读,于是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细观此画,如远看、近看,脱下眼镜看,用放大镜看,闭上一只眼睛看,好像仍然未达其境。沮丧中闭起了双眼,突然觉得有一个个物像漂浮于脑海,恍恍惚惚,前前后后,时而清晰,时而模糊,脑海中有了蒙太奇的感觉,“镜头”穿透黑白灰的色块,推进到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北部的格尔尼卡小镇。那一天,希特勒德军的代号“吕根”行动,对小镇实行了三个小时的连续轰炸,超过三成无辜居民死于非命,伤残不计其数,建筑物几无完好,格尔尼卡终成废墟。

爆发于1936年7月的西班牙内战,是该国国内矛盾长期无法调和的产物,更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由德、意支持的佛朗哥右翼集团和由苏联支持的左翼联盟之间的代理战争,是即将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热身战。战争首次出现了飞机对不设防地区的大规模轰炸。格尔尼卡并非战略要地,也没有驻扎抵抗力量,仅仅因为该地区的人民选择同情左翼,为了表述对“不听话”人群的惩罚,也为了检验新型轰炸的威力,法西斯一手制造了这次恐怖袭击。

1937年初,毕加索着手准备巴黎世博会上西班牙馆的大型壁画,正在构图期间,发生了格尔尼卡轰炸事件。毕加索义愤填膺,立刻用这一题材进行创作,以此表达对战争暴行的抗议和对受难人民的哀悼。当《格尔尼卡》在西班牙馆展出时,毕加索发表声明道:“我对于使西班牙陷于痛苦与死亡深渊的军人专制无比憎恨”,“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的整个一生是同反动势力与腐朽艺术进行不懈斗争的一生。”

二战全面爆发,毕加索沦落巴黎,紧闭画室拒不见客,德国大使有感于毕加索的声望,冬天给他送上驱寒的燃料,毕加索严辞拒绝,他说:“西班牙人是永远不会感到冷的。”大使看到一张《格尔尼卡》画作的照片,讨好地问:“这是您的杰作?”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西班牙进入了由摄政王佛朗哥统治的独裁时期,《格尔尼卡》飘落海外,长期在美国展出。毕加索希望这件作品回归祖国,但又不想落入佛朗哥政府之手,等待十分漫长。毕加索未能看到此画回到西班牙的那一天,1973年走完92年的伟大人生。两年后,佛朗哥离世,西班牙恢复民主制度,又经过多年交涉,《格尔尼卡》终于在1981年回归画家的诞生地,展出于索非亚皇后艺术中心。

副篇

毕加索(1881-1973年‬)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他不断变化艺术手法,以各种风格领袖画坛,在法国评选的世纪十位最伟大画家中名列榜首。

毕加索16岁时创作的油画《科学与仁爱》在西班牙展出时引起轰动。画中的医生是科学的象征,以他的父亲为模特。修女是仁爱的化身,她怀抱孩子,照料病人。少年毕加索严谨的写实技法已初见端倪。

毕加索《科学与仁爱》1897年

1900年,毕加索来到了艺都巴黎,他像海绵一样吸收着营养。《煎饼磨坊》极具色光效应,显然受到印象派画风的影响。

毕加索《煎饼磨坊》1900年

初到大都市打拼的艺术青年,经济拮据,生活困顿,《蓝色房间》、《人生》以蓝色基调表现了贫困与苦难,这被认为是毕加索的“蓝色时期”。

毕加索借居的破旧楼房很像塞纳河上妇女洗衣的船,在“洗衣船”,他和成熟、美丽的费尔南德.奥莉维叶成为邻居,同时天涯沦落人,他们一起渡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清苦的生活有了一抹新鲜的亮色。他的画风也从蓝色时期进入到“粉红时期”,如《杂技演员一家和猴子》。

毕加索《杂技演员一家和猴子》1905年

毕加索渐渐摆脱贫困,他的艺术之火也开始热烈燃烧。《亚维农少女》代表着绘画中立体主义晨曦初露,形体被破坏,结构被打乱,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写实传统受到了冲击,一种全新的审美迅速流行。

毕加索《亚维农少女》1907年

毕加索没能和奥莉维叶继续走下去,在一战期间,他结识了俄国芭蕾舞演员奥尔迦,立体艺术和古典风格巧妙地结合。他们举行了婚礼,毕加索创造了很多奥尔迦的画像,如《安乐椅上的奥尔迦》、《母与子》等。

毕加索《安乐椅上的奥尔迦》1917年

毕加索《母与子》1922年

巴黎无疑是浪漫之都,毕加索遇到了青春年少的北欧姑娘玛丽.泰莱斯,他的画风也转向超现实主义。以泰莱斯为模特的《梦》、《红色扶手椅上的裸女》、《坐着的女人》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

毕加索《梦》1932年

毕加索《坐着的女人》1937年

1937年的《格尔尼卡》成为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大集成。

巴黎光复后,毕加索加入了法国共产党,他要以绘画为武器,“深入地了解世界和人类”,既要艺术斗争,也要身心斗争。1948年,毕加索为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创作宣称画《和平鸽》,从此这只象征着人类和平的鸽子飞翔在四面八方。

毕加索《和平鸽》1948年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抗议美军对平民的暴行,毕加索创作了《在朝鲜的屠杀》,反战风格一如继往。

1952年,毕加索绘制了两幅大型油画《战争》与《和平》,在《和平》中,儿童嬉戏,姑娘跳舞,男子吹笛,神马犁田,处处呈现祥和的气氛。毕加索说:“如果和平在全世界获胜,那么我画的《战争》将属于过去……”

毕加索《和平》1952年

毕加索八十高龄时,与晚年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杰奎琳正式结婚。法国政府在毕加索九十寿辰时,共选了他的八幅作品进卢浮宫展出,毕加索也成为第一位能在生前看到作品入选卢浮宫的画家。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