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盗墓事件「古墓盗影二曹氏封邑在鄪亭」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928更新:2023-05-01 07:39:18

鄪桥

【阅读提示】

曹操盗墓芒砀山,梁孝王墓被发掘一空,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的史实。天下那么多墓葬,曹操为什么要选择在芒砀盗墓呢?这是很多学者以前所未有注意的问题。其实,细细探究曹操选择在此盗墓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他的故乡、封邑皆距离芒砀山很近,曹操自幼就熟悉芒砀山的地理环境、人文故事和梁王墓埋葬情况。从他的故乡亳州到芒砀山距离是73公里,从他的封邑鄪亭(今永城市新桥镇)到芒砀山距离仅仅42公里。

最为关键的是,鄪亭还是曹操祖父曹腾、曹操父亲曹嵩的封地,曹操和祖父、父亲皆袭封鄪亭侯。曹操自幼“任侠放荡”,早早即在这一带活动。而此时正是东汉末年,距梁孝王去世下葬仅300多年,而距最后一位西汉梁王去世葬砀仅100余年,曹操对芒砀山墓葬群的情况应当了如指掌。在此情况下,曹操盗墓的时候没有选距离较远的徐州汉墓群,而是觊觎首选芒砀山,并最先盗取了墓群中财宝众多、富可敌国的梁孝王之墓。

曹操祖父封鄪亭 浍水河畔建侯国

从芒砀山往西南行走约40公里,便到了永城市新桥镇,这是一个人文历史厚重的地方。在东汉时期,此地名称鄪亭,曹腾、曹嵩、曹操皆封鄪亭侯,在此建有鄪亭侯国。鄪亭因位于浍河南岸建有石桥,又称鄪桥。后来鄪桥损毁,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原址新修砖桥,渐称今名。鄪亭桥跨浍河而建,据明嘉靖《永城县志》载与西汉名相张良有关,为张良拾履处。当地群众古来流传有刘秀在此躲过王莽追杀的传说。清光绪《永城县志·茔墓》记载:“三国张辽墓在鄪桥西北。”鄪亭集在清代曾建有浍滨书院(又称曹植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置新桥乡,1958年设新桥公社,1983年改公社为乡,2017年撤乡设镇。目前,新桥镇共辖18个行政村,人口5.2万人。镇域内有新桥煤矿。

鄪亭东汉时为曹操祖父曹腾的封邑,建鄪亭侯国。曹腾,沛国谯(今亳州市谯城区)人,东汉宦官。在东汉,曹腾是一位重要人物,先后侍奉过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四位皇帝,被封为鄪亭侯,官拜大长秋。汉代《中常侍鄪亭侯曹腾碑》载:“维建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己巳,皇帝若曰‘其遣鄪亭侯之国’。”《水经注》卷三十载:“涣水又东南经鄪亭南。”清光绪《永城县志·古迹》载:“鄪亭:在城南鄪桥集。汉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国曹腾为侯国,此城即其食邑。”

因为曹操盗墓芒砀山,其祖父曹腾被陈琳在讨伐檄文《为袁绍檄豫州》里骂得一塌糊涂:“司空曹操祖父腾,故中常侍,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人。”其实,曹腾并非如此不堪,而且是宦官当中的清流。《后汉书·曹腾传》载:“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曹腾在宫中服侍了4位皇帝,从没有过失。而且心怀宽广,所荐诸多贤人皆为知名人士,如种暠、张温、张奂等。就是《续汉书》作者司马彪也对曹腾赞不绝口,说他:“好进达贤能,终无所毁伤。”

曹腾世袭居食邑 中年得子育豪雄

曹操的父亲曹嵩,字巨高,为曹腾养子,袭封鄪亭侯。民间有语:“生子当如曹操,养子当如巨高。”曹腾有4个养子,长子便是曹操的父亲曹嵩,除了曹嵩还有3个分别是曹鼎、曹炽、曹胤。其中《三国演义》中出场很多的曹仁是曹腾第三个养子曹炽的儿子。曹嵩作为长子继承了曹腾的爵位——鄪亭侯。《后汉书·宦者列传·曹腾传》:“腾为鄪亭侯,迁大长秋。腾卒,养子嵩嗣。”曹嵩封鄪亭侯,中年得子曹操,多在鄪亭食邑生活,这时任侠放荡的曹操给他惹了一大堆麻烦。他先后当过司隶校尉、鸿胪卿、大司农,最后靠着贿赂中官,当到了三公之首的太尉。中平五年(188年),受累于黄巾之乱,坐罪免官,随后回到谯县老家鄪亭。董卓之乱时,曹操于189年在陈留郡己吾县(今宁陵县己吾城)起兵。曹嵩不肯相随,带着少子曹德到琅邪避祸。兴平元年(194年),曹操任兖州牧时,曹嵩和曹德从琅邪郡去投奔曹操,至泰山郡界被徐州牧陶谦派轻骑追杀而死。

关于曹嵩的身世,史载曹嵩生曹操,被认为是西汉丞相曹参的后人。《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载:“嵩生太祖。汉相国参之后。”但该书又载:“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续汉书》所载:“吴人作《曹瞒传》及郭颁世语并云:‘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与惇为从父兄弟。’”这里说曹嵩本姓夏侯,为夏侯惇的叔父,曹操与夏侯惇为堂兄弟。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中对曹嵩的出身进行诋毁:“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因为曹操盗墓,陈琳就骂他父亲是路边要饭的所养,并骂曹操为宦官之后,“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可谓骂得狠毒。

曹操两让袭侯爵 封地觊觎砀宝藏

在曹嵩被害两年后,其子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年)六月,由汉献帝下诏袭封鄪亭侯爵位,任镇东将军。《三国志·魏书·董昭传》:“建安元年,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鄪亭侯,昭迁符节令。”这是曹操封爵的起点,他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又被封为魏王。古代的封爵制度共分20级,19级以下称“赐爵”,20级称“封爵”,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封侯,有食邑,可世袭。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到了东汉时期,列侯正式分为县侯、乡侯、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亭”是最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按照汉制,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如刘备被封为“宜城亭侯”,关羽被封为“汉寿亭侯”。曹操袭封“鄪亭侯”,也算是对先父的一种怀念吧。

“鄪亭侯”虽为最低的侯爵,但已跻身列侯行列,远高于1级至19级的赐爵,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是朝廷给予的极大恩宠。于是,曹操先后写了《上书让封》《上书让鄪亭侯》《谢袭鄪亭侯表》3份奏折递给汉献帝,表达自己的逊谢谦让之意。前两次,汉献帝都没有同意。第三次上书,曹操只好接受封爵,感谢皇上圣恩。皇帝坚持让曹操袭封鄪亭侯,除了恩宠,亦因这里还是曹操从小跟其父亲生活成长之地,直到现在,这里还有曹操的练兵场、点将台、七十二堌堆(传说中的曹操疑冢)等遗迹。

曹腾、曹嵩一生位高权重,其居处亦从乡下故里搬迁至亳州城中居住,死后葬于城周边。郦道元《水经注》载,城南有曹腾墓、曹嵩墓等,共计140余处。而考其故里,曹操作文《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按今天的行政区划,亳州市谯城区往东二三十里即进入河南永城市境内,而“谯东五十里”,显然就是指其老家鄪亭所在地,即现在的永城新桥镇境内,在当时可是隶属于谯县的。曹操自幼多在祖父、父亲封地鄪亭生活成长,“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他一生曾先后五次回故乡鄪亭筹练军马,“秋夏读书,冬春射猎”,邻近前刘营、后刘营等村皆因曹操屯兵营盘而得名。正因三代封地邻近藏宝无数的芒砀山,才让熟悉地理环境的曹操有了盗墓之举。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