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枣文化「酸枣铺明代古村落石头村闲话连篇28」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62更新:2023-05-02 05:08:21

酸枣铺:明代古村落石头村——《闲话连篇》(28)

崔满红

盂县滹沱河大峡谷的古村落集群

滹沱河从定襄入盂县境,五十余公里,被称为滹沱河大峡谷,峡谷南北两岸山峰叠嶂、林密沟深,文化悠久,坐落着几十座大大小小的明代古村落——沿河的夫城口、蔡家坪、鳌头、独自口、御枣口、梁家寨、张家坪、豹川只、大崔家庄、寺平安、王只、活川口、北峪口、井眼、闫庄等,河北山麓的骆驼道、椿树底、山羊崖、长一铺、小崔家庄、偏亮、石牛、吉古堂、酸枣铺、赵家岔、野场、对王只、青家岔、黄树岩,河南山麓的石家塔、邢家庄、檀山沟、寨沟、猫铺、大汖等等。

滹沱河大峡谷

这些村庄都有成百上千年的古老历史,每个古老的村庄都有着神秘而不为人知的故事——从春秋当年的仇犹古道,到汉光武帝留下的遗迹,从唐代薛平贵和王宝钏的故事,到元代移民600年历史,从晋商古驼道的风华,到抗日战争的岁月洗礼。滹沱河大峡谷秀丽的山水,向人们诉说着悠久的文化和传奇。

大同府怀仁县杏花村移民的后代

元代末年,为避战乱,大同府怀仁县杏花村姑表兄弟崔、韩、梁三家,携家眷几十口逃荒来到盂县滹沱河畔,分别在大崔家庄、沙湖滩、梁家寨安顿下来。峡谷古村落的老百姓,大都是崔梁韩三姓后裔。祖祖辈辈繁衍生息,他们默默书写了滹沱河大侠谷六百八十年的历史。

清代的一块墓碑上清楚记载着“祖上崔伯容,大同府怀仁县杏花村人”。

这里是一个石头的传奇世界

崔姓第六代孙谷礼,移居酸枣铺,因漫山遍野的酸枣树而得名。

盂县滹沱河畔梁家寨乡的北峪口村向北走,进入了一条蜿蜒曲折、悬崖峭壁、怪石成堆的老山沟,30多分钟的车程,藏在深山人不识的明代青石窑古村落—酸枣铺就在眼前了。

酸枣铺村,现有8户人家,十大几口人,所有村民都是崔姓。全村共有石头窑洞81多间,石头房子100多间、石头街巷十多条,石砌梯田200余亩,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头村。

古老的石头村——酸枣铺,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祖祖辈辈矢志不渝,坚持着在石头缝里繁衍生息的理念,靠自已的双手把石头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修梯田、拱窑洞、盖石屋、铺街巷,几百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一个200多人定居生活的石头村落。

酸枣铺,给人的第一感觉这里到处都是石头,高耸入云的山是石头山、错落有致的窑洞是石头窑、建在石窑洞上的房是石头房、高低不平、曲曲弯弯的巷子是石头巷,石碾、石磨、石墩、石凳到处可见。酸枣铺的神秘就在于漫山遍野的石头让酸枣铺的居民变成了一个个“不朽”的神奇。

酸枣铺古村落,错落在一条小河的两面坡、三条沟壑的交叉处。依山而建,自然天成,村民们用青石拱券成窑洞,抚平地面,然后在窑洞上砌上石头房子,而石头房子外面加上的土坯是用来遮风遮寒的。所拱券的窑洞,不住人,只放柴火,或用来圈养牲畜。窑洞上的石头房子,才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石头的用处无处不在,有的时候,人们把石头随意地堆砌在院子当中和小巷深处,慢慢变成了人们歇脚的场所,聚会的地方。

酸枣铺村有着独特的石头文化,全村纵横交错,每条街巷都是高低不平的乱石铺成,石巷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石头村的有序、独具特色尽收眼底。几百年下来,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酸枣铺村一道十分惹眼的风景线。

更让人称奇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根基,不填任何粘合剂等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顺势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跺青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几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经过人工雕琢,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淳朴之美。信步在小巷里面,到处可见刻在青石板的棋盘、画格等游戏图案。

传统而雅静的原始生活方式

酸枣铺另一个别致的景观,就是用石头垒起来的梯田。用石头垒起一层层石堰,修成了一片片小块梯田。崔满红教授给我们讲了酸枣铺的传说,七十多岁的爷爷爬不动山了,告诉自己的孙子,山后面咱家那块地总共是七十二块,每年去种的时候别忘记。开春了,小孙子背着农家肥翻山过来种地,一上午下来,怎么数也是七十一块……,心里嘀咕,老爷子老了,记性差,应该就是七十一块。收工回家,扛上镢头,翻手拿起背后地上的草帽,孙子自己也笑了——草帽下面还有一块。在酸枣铺的山坡上,几十块连成一片的梯田比比皆是,一块地里种两颗谷子就显稠的小块儿地到处都是。

这几年这里通了公路,走出去的村民们过腻了城市生活,常常会回到幽静的山村小住几日。他们说,回到这里是“住着原生态,吃着无公害,喝着山泉水、过着古时代”。

晋察冀边区供给部所在地

石头村酸枣铺,还承载着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历史。在抗日战争时期,酸枣铺是晋察冀边区的供给部所在地,担负着向抗日前线供给被褥服装的任务。所以日本侵略者把这里划为火化区,所有的明代房屋都被侵略者化为灰烬。200多口百姓在深山老林的山庄窝铺住了八年,抗战胜利后生存下来回村的人口不到一半。

抗战期间,聂荣臻元帅路经酸枣铺,在这里住过一段时日。三间石头房子,虽然有点凋敝,但是还能看到大体模样。百团大战,骁勇善战的“黑虎团”——八路军十九团,曾在此同侵略者进行过激烈的战斗,“黑虎团”的“老虎”团长和很多战士,就牺牲在这个村的山后头。古老的酸枣铺村,曾是战火纷飞的抗日革命根据地,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传说和故事。

现在的石头房子都是抗战胜利的1945年之后,在石窑洞上面,依据原来石头房子的样子重建的。

共同期待着一个美好的未来

如今的酸枣铺已经变得越来越古老而原始,年轻的人们纷纷搬迁了去处,留下来的常住人口不足二十人。

几百年下来,外面的世界过了多少个轮回,他们仍享受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习惯,保留着背出去、背回来的传统农耕方式。“豆角子小米饭、老咸菜”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肴,“串起来的黏米砍三刀”是他们逢年过节走亲戚、看朋友的至尊礼品,远近闻名。到现在村里没有现代社会的喧闹,有的只是春鹂和秋蝉的鸣叫。当地农民种植最多的是玉米和谷子、豆类杂粮。除了这些,最吸引人的就是漫山遍野的核桃、柿子、黑枣和花椒树。

新世纪以来,走出去的人多了,村子容颜颓废了很多。为了让走出去的后代们能对自己的“来处”有个念想,有个依恋,村委会开始重视乡风文化建设,组织召唤村民们借着清明节的风俗和假期,回到村里来,一来给祖坟挂点“纸作”,二来让后辈们记着这个祖上生活的小山村,能够弘扬祖辈几百年传承下来的“厚德明礼、团结友善、书香门第、恭顺贤良”优良家风。也希望能为小村落恢复当年的那般热闹景象,出点主意,做点贡献。

几年举办下来,已经成了酸枣铺村的重要节日,声誉远播,受到了乡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远在他乡的乡亲们对清明节回家祭祖同样有了一种期待,每年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相互串联、打听、相约,借着祭祖见见面,说说话——离开的时间长了,都有了一个不该有的陌生感——“村里出去的人都相互不认识啦,大街上打了一架,都不知道是一家人!”

今年开始,村里要组织隆重的“祭祖仪式”了,很多年不见的老风俗又回来了——那种三拜九叩、齐眉上香的场面,庄严而不落俗气,很是值得期待。

这就是看不够、说不尽的明代古村落酸枣铺——神秘的石头村。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