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红高粱人物性格分析「浅析电影红高粱中主要人物的情感特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413更新:2023-05-02 09:42:04

1987年,在中国上映的电影《红高粱》是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姜文、巩俐等演员主演的一部战争文艺片大剧,曾获1988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通过编剧对剧中人物我爷爷、我奶奶、罗汉叔和土匪秃三炮等一个个鲜活生命角色的描述,深刻刻画了在那个特定历史背景下一群酒坊的伙计与他们的掌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战争而最后被虐杀的故事。

尽管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多次被剧中以我爷爷、我奶奶为主要角色的剧情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淳朴自然的民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但感动之余,我又被这些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丰富情感特点所折服。

我爷爷对感情的执着,我奶奶对世俗的执拗,罗汉叔对掌柜的忠厚以及土匪秃三炮对日本人的愤慨,都表现出来每个人不同的情感特点。

剧中主要人物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奔放直爽,比如我爷爷看上了我奶奶之后敢于摸新娘的脚;有的扭捏含蓄,比如结婚之前的我奶奶对轿夫的爷爷的眉目传情;有的老实忠厚,比如罗汉叔对新掌柜处境的同情,为露宿院中的我奶奶喷酒消毒;有的恩怨分明,比如秃三炮放弃土匪营生对抗日本侵略等等。

一、我爷爷的情感特点

我爷爷最初的角色就是被十八里坡李大头请去结婚时抬轿的轿夫,后来随着剧情的发展,成了十八里坡新掌柜的我奶奶的丈夫,也就是我爷爷。

(一)婚前

一是性格倔强。为显示自己是方圆百里的好轿夫卖弄轿技。

我爷爷感觉与别的轿夫不一样,因为他是被新郎官李大头请来的方圆百里的好轿夫。(话外音介绍)在抬轿途中按照风俗要折腾新娘子时,“不说话再颠”这一句话就显示出我爷爷的倔强,不信你不服软。最后,我奶奶被颠吐我爷爷才算罢休,充分显示出来了爷爷倔强的、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

二是敢想敢做。看到奶奶穿花鞋的脚露在轿外,当着众多伙计的面敢将脚放回轿内。

李大头死后,不怕官方怀疑(作者直到爷爷死也没敢问爷爷),直接拿着行李去李大头家,不怕酒坊伙计的白眼,非要与奶奶同居,都显示出爷爷敢想敢做的直爽性格。

三是足智多谋。为求证我奶奶是不是被秃三炮祸害了,只身闯肉铺。

爷爷闯肉铺是思想上提前准备好的,先是要吃牛肉激起矛盾引秃三炮现身,然后装作赔礼道歉潦倒秃三炮,并逼近他说出掳走我奶奶后的实情,当得知没动我奶奶身子以后才放了三炮,从心里上说过了一道必娶我奶奶的那个坎。

(二)婚后

一是生性多疑。在奶奶发现罗汉叔出现在山梁上后,奶奶出来寻人的同时,爷爷也一道尾随而来,爷爷是从感情上想见罗汉叔,还是怀疑罗汉与奶奶之间有什么秘密,这里面恐怕多疑的成份居多。

二是不拘小节。也许十八里红高粱酒的最终酿成与爷爷肆意朝酒里撒尿有关,但无论如何都是出爷爷不拘小节,豪爽奔放性格的体现。

三是勇敢果断。组织酒坊的伙计喝壮行酒,以及去公路上埋土雷抗击侵略者,都能看出爷爷勇敢性格的一面。当发现土雷没爆炸的时候,又果断的抱起酒坛奋不顾身的冲向军车,这个情节将爷爷勇敢果断的性格淋漓尽致展现在观众的面前。

二、我奶奶的情感特点

奶奶是《红高粱》剧中的灵魂人物,从开篇伊始的出嫁到最后惨死在日本的机枪扫射之下,奶奶一生的经历都与剧情息息相关,她的一颦一笑,一哭一闹都是剧情发展的需要。

(一)婚前

一是不信邪。从出嫁上轿之后,奶奶一系列的动作都是不信邪的具体体现。首先,“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奶奶就是不信,她上轿就掀开了盖头,后来也忍不住爷爷的颠轿哭了,两种民俗她都破了,所以从感情上来说,奶奶是不信邪的。

二是不服输。爷爷抬轿的过程中问奶奶话,奶奶不理,于是倔强的爷爷碰上了不服输的奶奶,直到爷爷颠轿到最剧烈的过程后,奶奶都一直没服输。

三是不贪财。当奶奶得知父亲是贪恋李大头的财产时,奶奶很不满意这门婚姻,三天回门时不想回李家,她就是想嫁给当轿夫而身无分文的爷爷,但遭到了奶奶父亲的拒绝。后来,李大头死了奶奶不愿看到酒坊倒闭才当了新掌柜。

(二)婚后

一是有担当。李大头死后,面临酒坊倒闭、伙计散伙的关键之时,奶奶站了出来,这里面固然有罗汉叔叔的功劳,但也不能否认奶奶有担当的性格。甚至还放心的让罗汉继续当酒坊锅头,继续管理酒坊。一方面奶奶是不想让酒坊倒闭断了经济来源,另一方面也是想撑起红高粱酿酒坊的门面。

二是有头脑。重新重用原来的酒坊锅头罗汉,还有不让伙计喊她掌柜的,让大家叫她“九儿”,以及“这个月停工、工资照发”等言语行为,都说明了奶奶是有经商头脑的,她无形之中拉近了伙计与掌柜的情感距离,对生意百利而无一害。

三是有作为。在侵略者残杀罗汉和秃三炮之后,奶奶的情感有升华,一方面是奶奶对罗汉叔叔有感情,毕竟罗汉在生意上帮过她的忙,帮她酿成了远近闻名的十八里红高粱酒。另一方面奶奶看不惯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于是就支持爷爷抗日,把侵略者赶出去。

“是男人就端起你面前的酒碗,喝下去,为死去的罗汉大哥报仇。”这就是奶奶有作为性格的直接体现。

三、罗汉的情感特点

罗汉其实就是一个酒坊的锅头,领着几个伙计在酒坊酿酿酒什么的,如果他就这一个单一的角色,那他的戏份可以忽略不计,但关键是“他是一个受指派收编各路武装进行抗日的共产党员”和“据县志记载:被抓时,面无惧色、骂不绝口和至死方休”的共产党员时,他就是一个除了奶奶和爷爷之外的三号人物。

(一)酒坊酿酒时

一是心地善良。当奶奶第一次到李大头家时,由于怕染上麻风病,不敢进房屋,是罗汉主动给奶奶喷酒,消除她的心里障碍。还有凑钱去秃三炮那儿赎人,把奶奶从土匪手里接过来等,都体现了罗汉是个心地善良的人。

二是知恩图报。在酒坊酿酒之初,罗汉主动向新掌柜介绍酿酒工艺,并监督出酒过程,在爷爷撒泼将尿撒到酒坛之后,罗汉也没有放弃酿酒的职责,而是及时查看情况,最终成功酿出了十八里红高粱酒。这些情节也说明罗汉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他是用实际行动来感谢新掌柜的知遇之恩。

(二)离开酒坊后

一是怕受牵连。罗汉离开酒坊之后,中间曾经回来过一次,只是远远地望了一下酒坊就走了,实际上就是想回来看看酒坊与掌柜,但又怕自己的共产党人身份连累了大伙,所以最后还是远远的看了一下就离开了,以至于奶奶看到后想追也没追上罗汉。

二是勇敢抗日。由于罗汉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人物代表,他走上抗日道路,也是对底层人物反抗侵略心里活动的最根本体现。尽管最后被侵略者逼迫着肉铺的伙计而杀害,但这个角色将罗汉的灵魂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四、秃三炮的情感特点

秃三炮原本在剧中是一个反面人物的代表,但最后因为抗日被侵略者吊杀,一方面反映出侵略者的不得民心,作为土匪的秃三炮都要抗日了,你说民愤到了何种地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秃三炮的本质是不坏的,只不过他是当时电影剧情需要的人物罢了。

剧中对秃三炮情感特点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抢劫奶奶事件中的角色。他就是一个恶霸一方的土匪,抢劫民女,无恶不作。别人都没肉吃时,他还有专门供其吃肉的肉铺,有专门宰杀牲畜的伙计。看上哪个女人就可以随意掠夺,不撕票就要钱,就连奶奶也没能幸免,也被要了3000大洋,如果不是奶奶说被麻风病人睡过了,下场可能会更惨。

二是在青纱帐被杀事件中的角色。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秃三炮被日本人抓了,可见他是与日本人作对了,妨碍了侵略者的侵略脚步。这一角色的转变提升了秃三炮的形象,本来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突然一下子让人同情了,变成了一个好人。

纵观整部影片来看,剧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他们有的敢爱敢恨,有的敢生敢死,有的勇于担当,又有的热情豪爽,不一而足,甚是精彩。特别是剧中的一些粗犷镜头将一群普通酒坊伙计的群体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蹦,一起跳,那种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感情,注定了他们一定以悲剧结尾的人生。

作者简介:情满三居室,70后,凡齐商学院学员,酷爱写作。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