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其明创作要一颗赤子之心吗「吕其明创作要一颗赤子之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844更新:2023-05-02 13:06:45

作曲家吕其明

少年时代的吕其明。 (资料)

■本报见习记者 吴桐

86岁的作曲家吕其明精神矍铄,这几天,他天天泡在上海爱乐乐团排练厅,一到排练间隙就赶紧跟指挥张亮讨论细节。本月7日,他的专场音乐会“把心交给祖国”将由上海爱乐乐团演绎,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除了2012年和作曲家陈新光共同创作的交响组曲 《使命》 外,吕其明一生创作的多部经典作品将集合亮相:包括管弦乐序曲《红旗颂》、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曲、电影《红日》 插曲 《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有《铁道游击队》里那首传唱已久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生活是创作源泉

1940年,只有10岁的吕其明成为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一员,15岁成为一名青年党员。他说:“战争年代一个人成长得特别快。”那时候,小小的吕其明背着一把小提琴,东奔西走,到部队演出、为群众演出、去医院慰问伤员、送新兵们上前线……9年里,他辗转走过安徽、山东等地,后来又跟着陈毅大军南下上海。上海解放后,吕其明作为当时华东军区文工团成员,转业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

26岁时,吕其明应王新民导演的邀请为电影《铁道游击队》作曲。《铁道游击队》小说他读了好多遍,非常喜欢,再加上多年的从军经历让他接触到许多游击队员,脑子里充满了生动的画面。《铁道游击队》故事惊险,像一张绷得紧紧的弓。吕其明给导演提出建议:艺术应该有张有弛,有强有弱,不妨增加一点篇幅抒发游击队员们的情感。于是,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以缓慢抒情的曲调开端,渲染游击队员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副歌节奏清晰明快,烘托游击队员英雄主义的情怀。

吕其明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首曲子得以传唱,很重要的原因是非常接地气,汲取了山东民间音乐的丰富养分。”1945年到1949年,吕其明跟随部队长期驻扎在山东,他用业余时间搜集了大量的山东民歌、戏曲,研究当地音乐的调性和语言。采风而来的素材经过他的消化吸收成了他创作的源泉。《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 听起来是地道的山东风格,但又让人找不到任何一首民间音乐曲调作为原型。

为祖国创作是使命

吕其明还记得,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但那时他正在敌后跟随部队行军打仗,生活动荡不安。直到1944年春天,部队终于安顿下来,他和文工团成员们才得以学习毛主席两年前的讲话。吕其明记住了讲话中的两点,一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二是“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这,成为他一生的信条。1965年,35岁的吕其明创作出《红旗颂》;60岁写成 《焦裕禄》;82岁和陈新光共谱《使命》。写《红旗颂》时,他没拿过一分钱创作费。《焦裕禄》写了大半年,最后编辑给他寄来750元稿费。他说,这么多年支撑他创作的从来不是金钱和名誉,全凭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和人民写作不是口号,而是神圣的使命。”

《红旗颂》是吕其明流着泪写出来的,让他想到父亲,也想到了自己:“我父亲是一名烈士,红旗上有他的鲜血。我在红旗下长大,战斗和生活的经历让我对红旗充满感情,而感情是一部作品成功的关键。”这部作品在1965年上海之春上演出获得成功,后来在莫斯科、维也纳、布达佩斯等地被反复演绎。2012年完成的《使命》是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之作,吕其明说:“这部作品是‘对革命历程的一往情深’”。作曲家陈新光是他在上影的老搭档,他们都相信,交响乐要民族化,要“为人民创作”,就要用大众喜欢的、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创作。4年来,《使命》完成了数次修改,作曲家为乐曲加上了一段尾声,意寓中华民族排除困难,继续前进。

吕其明说:“我要将一颗永远的赤子之心,献给我的祖国。”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