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版花木兰是如何成为经典的呢「动画版花木兰是如何成为经典的」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556更新:2023-05-02 20:52:04

作者:胡不归

今年,千呼万唤的真人版《花木兰》终于上映了,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于是观众纷纷怀念起了1998年的动画版《花木兰》。逾二十年过去了,这部动画片却依然堪称经典。那么,它到底有什么魅力之处呢?

“花木兰”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从小的学习中,我们就知道替父出征的花家木兰够勇敢、够大胆,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巾帼英雄模样。迪士尼所拍动画版《花木兰》就是以《木兰辞》为基础展开的,但在拍摄的过程中进行了不少改编。比如,改编后的花家只有花木兰一个子嗣,而木兰在从军过程中便被知晓是女郎,同时加入了一些奇幻元素,比如木须龙、幸运蟋蟀,以及花家的祖先和守护神们。

在很多人的童年中,木须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加入可以看出迪士尼对动画的了解。不得不说,木须龙算得上是电影中的神来之笔,为原本感人的故事增添了不少笑料。木须龙本是负责叫醒花家守护神的小龙,但不幸将守护神砸碎,只能自己想办法帮助花木兰取得战功以光宗耀祖。木须龙的搞笑元素来源于很多方面,比如虽为一条龙,但更像一只小蛇的身躯,再比如做事莽撞不计后果,但又往往能在关键时刻起到作用,当然,他的配音也是很重要的一笔。

动画版《花木兰》简化了很多与匈奴在战场的场景,将最后一个关键场面放在皇宫中,既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也利用反转凸显了一些为官者的傲慢。虽与《木兰辞》相去甚远,但仍然看点十足。

当然,动画版《花木兰》最大的看点还是它的内核,它所表现出的一种女性价值与英雄主义。在中国的封建社会,能走出一个花木兰这般女扮男装出征的女子,并非易事。电影中,我们时时刻刻能听到诸如“女人就是要找个好婆家”“女人怎么能上战场”这样的话语,即使在今日也不陌生。在种种教条与规矩之下,木兰被迫学习女工、三从四德,她最初也没有想过反抗。为什么呢,因为时代使然。那个封建社会之中,没有哪个女人能摆脱这样的命运,哪怕是皇宫贵族。而打响的战争与民间征兵是木兰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家中的老父亲残疾无法踏上战场,木兰再三考虑最终选择替父出征。初入军营时,木兰也面临诸多不适,认为“男人怎么都这样”,但她最终克服了种种,成为一众男子中最出色的那个士兵。在这时,花木兰已经将男性、女性的成见抛却,单纯成为一个希望击败匈奴的人,拥有独立人格与自我的人。

木兰是迪士尼的第一位亚洲公主,而从白雪公主到木兰的跨越,也可以看出女性价值的改变——这是一种从柔弱美丽,依靠男人到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跨越,背后更是所有女性的努力。

除了女性的价值,《花木兰》也有一种勇于牺牲的英雄主义。从朝廷开始民间征兵,木兰父亲即使身有残疾也坚持要上战场,哪怕为国捐躯,到朝廷的将军战死战场,只留下一个头盔,电影表现的都是战士的家国情怀。这种英雄主义是悲壮的,更是感人的。

看动画版的《花木兰》会让观众感觉十分美好,这种美好感和读《木兰辞》时候的感觉到不同,很多程度就是由于这些改编。动画做出的这些改编,使一切情节都是发生在理想的状态下,小人未曾得势,皇帝深明大义,木兰最后也寻得了如意郎君,一切都导向了合家欢的结尾。这是动画电影最常见的路数,但也确实是最感人的,每个观众都能在故事中找到希望看到的一幕。所以,尽管动画版的《花木兰》中依然可见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但仍然能为大多数人接受。

相比之下,真人版的《花木兰》似乎就没有那么容易被认同了,这其中自然有演技等诸多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还是电影的核心思想体现不明确。这一点,确实该向动画版好好取取经。(胡不归)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