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九人话剧社「九人十年源自北大学霸剧团他们演出了真正知识分子的风范」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696更新:2023-05-03 04:33:54

2021年是源自北大的剧团“话剧九人”诞生十周年。很多观众看过这个剧团的作品后都不禁感慨道:“理想中北大戏剧人的作品,就应如此风范。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戏剧。”

今年,为了庆祝“九人十年”,他们不仅将在全国巡演大受欢迎的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之《四张机》《春逝》,还将推出《双枰记》等新作。5月22、23日,《四张机》在大麦超剧场上演;5月28日至30日,《春逝》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9月还将举办“九人戏剧月”,同时上演民国知识分子三部曲。

一群学子赴一场十年青春之约

追溯“话剧九人”剧团的起源,要回到2012年9月的北大校园。也必须要提到堪称剧团“灵魂人物”的“话剧九人”一系列作品的编剧和导演、被称为“燕园带刀少女”的朱虹璇。十年中,有些人来了又走,但朱虹璇始终都在。

2012年,朱虹璇和一群爱好戏剧的北大校友将美国电影《十二怒汉》改编为40分钟的话剧《九人》,搬上了“北大剧星风采大赛”的舞台,一举荣获最佳男主、单场演出冠军等奖项。2013年,即将硕士毕业的朱虹璇在和剧社朋友们吃“散伙饭”时,酒席间有人提议:“为什么不把《九人》演下去,再演十年?”于是大家一时兴起,立下“话剧九人,连演十年”的约定,希望能持续以话剧形式重现那些被人们遗忘或埋没的公共讨论。

酒醒后,同学们毕业的毕业,出国的出国,一晃一年过去,但朱虹璇心里依然记着“十年之约”。在话剧《九人》演员之一薛元的推荐下,她与北大剧星2013年冠军剧组的“风云人物”莫小巧相识,一起决定让《九人》演出走出北大校园。莫小巧也由此加入话剧九人,成为其核心成员。

第一次走出校园的话剧九人,在蓬蒿剧场进行了《九人》的校外商演,之后又回到北大南配殿演出。重返校园的朱虹璇见到很多老师同学,老朋友们的支持和中肯的建议使朱虹璇备受鼓舞,更加坚定了信念:“一约既定,万山无阻。”

从此,朱虹璇开始以一年一剧本的频率创作。从法律、医患纠纷到女权,她笔下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外表秀丽温婉的她,内心却有着对广大社会的热忱,她认为,用话剧的形式重现那些值得人们关注而又被遗忘的公共话题,就是“九人”的精神和独到之处。“如果当初在北大剧星的舞台上,我们演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戏,我们不会想要演十年。”

从第一部作品就触及到对公平正义的讨论,让朱虹璇内心始终燃烧着创作的火苗:“这是值得一遍遍,在泥水里、血水里泡过来讨论的一个题目,所以觉得对自己有一种召唤感。”这种召唤感像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推着朱虹璇前行,让她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完成每一年有着社会关怀的严肃剧本创作。有时工作结束,已是夜里一点,朱虹璇也会坚持写一会儿剧本,两三点睡觉已是家常便饭。

就这样,她和伙伴们一直坚持了十年,实现了当年的青春誓言。话剧九人也从起初“无资金、无经验、无单位”的“三无团队”,成长为拥有多部可以全国巡演、叫好又叫座原创作品的优秀剧团。

从北大学霸成为“斜杠戏剧人”

对于一个非职业的民间剧团来说,“连演十年”原创话剧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话剧九人成立之初,一直有一个标签叫“斜杠青年”。因为在台前幕后忙碌的剧团成员,除了剧团演出,都还有自己的学业或者本职工作。

朱虹璇刚毕业时,没办法做全职戏剧人,于是成了一名“斜杠戏剧人”,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做戏剧。她还曾致力于做公益、支教、写自媒体,“我信奉‘这双手虽小,但它属于我’,信奉‘世界虽然坏,但努力便可变好’,信奉‘轻生死,重然诺’。”为了在专业上达标,她在工作之余拼命读书、学习,但她也认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不会有那么多框架的限制,可能我们会有一些比较飞一点的想法……平时的积累多少都会有一些帮助。”

从兼职到全职,从编剧到兼任导演,朱虹璇被成员们视为是剧团的化身。一方面她充满了情怀与理想,其创作奠定了剧组的特质与方向;另一方面她的个人能力与才华极富感召力,吸引着更多的志同道合者同行。

2015年加入话剧九人的老演员孙逸舟参与过许多其它剧组的演出,但只有话剧九人让他决定长期留下来。“这个团队有少年意气,同时又有很强的凝聚力,能做成事。这两者综合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而它们在朱虹璇身上有非常好的体现。”孙逸舟直言,当他看到朱虹璇为自己真正热爱和认同的事情去付出心血时,“那种瞬间是很感染人的,让我觉得愿意和她一起把事情继续做好,做完美。”

最初只是台下观众的郑晓娟,是被九人作品中的深度和真诚打动,而最终决定成为了九人的一员。“可能在我内心还挺怀念在校园里.那种跟很多老师、同学进行思想交流的氛围,所以第一次看到话剧九人的作品时,真的是眼前一亮,感觉找到了内心能够共鸣的东西。”

作为一个没有戏剧专业知识的“入门小白”,从道具组到服化组,再到现在成为一名制作人,郑晓娟跑遍了剧组的许多岗位,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她强调,是不是科班出身不重要,虽然有相关知识背景最好,但毕竟理论也要与实践相结合。在筹备演出《落梅风》期间,郑晓娟还跟随道具组的小伙伴一起学习如何制作和操作皮影。“我觉得,专业的成长应该是一直持续的过程。”虽然直到今天,郑晓娟仍然是“斜杠戏剧人”,平时在银行工作,但她认为工作和爱好的维持并不冲突,“总能找到办法去平衡和调整”,“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2018年加入话剧九人的路雯,曾是北京交通大学话剧团的成员,“毕业之后就没有再上舞台的机会了,但我一直都很渴望舞台。”幸运的是,不久之后她就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九人剧组。在《春逝》中,路雯饰演女物理学家瞿健雄,在校读博士的她在表演中也融入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做实验、写报告,这些生活经验让她的表演真实自然。不仅如此,她还跟随导演进行背景资料阅读,仔细撰写人物小传,这些细致认真的准备工作,都为最终的角色呈现增光添彩。

十年的时光,不仅让剧组有了相对稳定的核心演职人员班子,培养了一批“九人粉”,还在演出专业度上有了质的飞跃。这与九人剧组的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与付出分不开。朱虹璇强调,无论在哪个领域“斜杠”,都需要时常审视自己,并保持自律。“在能力所及范围,只要能做到100分,就不能止步于98分。”“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能力和野心是否匹配。”她还表示,话剧九人走到第十年,不应该满足于自己的成就,更应该学会“归零”。时刻保持热情,保持谦逊,才能在未来大步前行。

知识分子系列话剧凸显“北大特质”

百年前的北大是思潮涌动,思想变革的中心,百年之后,从北大走出来的话剧九人,身上同样带着这样的“北大特质”。不同的是,他们通过舞台制造讨论的机会,用戏剧探讨百年前和百年后青年知识分子的使命。这种真诚的理想主义气质,也在他们作品中的人物身上得以展现。十年来,话剧九人以“一年一作品、连演十年”的承诺,坚持通过原创话剧的形式,勇敢、真诚地直面社会现实,将许多值得关注却因为种种原因而被疏忽的议题重新带回人们的视野。其作品主题覆盖法庭正义、新闻理想、医患关系、女性主义等多个有社会意义的领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尤其近年来推出的《四张机》《春逝》等民国知识分子系列话剧,更是大受欢迎。

已经成为话剧九人代表作的《四张机》,灵感来源是20世纪初发生在北大的一则“轶事”:北大在上海组织了一场自主录取考试,由刚从美国留学归来不久的胡适负责国文阅卷。他翻阅到一名罗姓考生的国文卷,拍案叫好。却发现这名考生的其他科目成绩平平,数学甚至考了零分,达不到录取要求。但胡适仍然力排众议,最终“破格录取”了罗家伦。虽是坊间传闻,却令主创们不由想到:这个录取的结果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关于大学教育,关于青年治学,关于知识分子的争与让,百年前的教授们又作如何想?《四张机》的故事便由此展开。

民国知识分子系列第二部《春逝》则取材自两位历史中真实的女性知识分子的故事。有“东方居里夫人”之称的物理学家吴健雄,于1936年远赴美国留学之前,曾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了一年。与她朝夕相处的同事兼指导老师,便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物理学女博士”顾静徽。顾静徽和吴健雄作为师生兼同事,在那个条件极其困难的岁月里共同为科研目标奋斗。而当时担任物理所所长的,正是爱国物理学家和剧作家丁西林。他们日常科研生活中的幽默趣味,细腻绵长的情感互动,在笑与泪中探求科学求真的精神,在时代偏见与内心选择中的碰撞与纠结,以及对当下女性议题的关注思考,都在剧中一一展现。

除了连演不衰的《四张机》《春逝》,目前九人剧团还正在筹备《双枰记》《对称性破缺》两部作品。这四部作品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以人物关系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虽然故事主题各有不同,但将历史与当下结合、充满文学趣味的文本风格,以及充满知识分子风骨的古今呼应一贯承之。话剧九人希望用“民国宇宙”,来还原那个“天才接踵而至”、孜孜不倦探索真理的黄金时代。他们也让人看到来自新青年的思辨力和行动力,以及给中国话剧舞台带来的新希望。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