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杨派特色「她是扬州姑娘却将沪剧唱得委婉流畅韵味独特」

来源:TVB影视大全人气:39更新:2023-05-03 06:14:20

说起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筱爱琴的从艺生涯,真可谓是一部多重逆袭剧。

筱爱琴本名吴彩珍,1928年出生在扬州一个中医家庭,是个地地道道的扬州姑娘。但是在她还未满十个月的时候,父亲就不幸过世,留下她和哥哥及母亲三人,孤儿寡母,无依无靠。

后来全家在扬州生活越来越艰难,筱爱琴母亲便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带着一双儿女毅然离开家乡,千里迢迢来到上海讨生活。母亲先在纱厂做工,但无法照顾一双幼小的儿女,不久便经人介绍,到一户申曲艺人家里做保姆,母子三人才得以暂时在主人的下房里栖息安生。

筱爱琴肖像(1928—1968)

其时正逢申曲艺术处于上升时期,演出频繁,申曲艺人家里也经常丝弦声声、余音袅袅,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天资聪颖的筱爱琴与哥哥竟然也对申曲产生了兴趣。这使母亲醒悟到,让孩子学戏未尝不是一条出路。于是母亲又毅然当掉仅有的一点家当,几经辗转托人,才将一双儿女送进了一个申戏班子学戏。日后筱爱琴和哥哥都成了沪剧演员,本文按下哥哥不说,单表筱爱琴。

筱爱琴在《庵堂相会》中

筱爱琴深知自己学艺机会来之不易,非常感激母亲,为了能早日“出师”上台,她日日夜夜加强练唱,而且还比别人多了一个“心眼”,不仅学唱,还想学敲板,为的是将来好在戏班里站稳脚跟。

筱爱琴与邵滨孙在《巧遇计》中

幸运的是,筱爱琴12岁时遇到她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申曲艺人逄爱琴听到她清丽流畅、韵味纯正的开篇演唱非常喜欢,便主动提出认她为寄女,后又收她为徒,吴彩珍便正式改名筱爱琴。为了进一步培养她,老师又把她送到知名艺人丁婉娥办的儿童申曲班学戏。由此,筱爱琴受到系统严格的训练,打下了扎实的演唱基础和表演功底。

1940年以后因时局混乱,申曲班停办,老师又将她推荐到当时称雄沪上的文滨沪剧团。该剧团人才济济,名角荟萃,筱爱琴年纪最小,上台机会很少。但只要有戏演,筱爱琴便非常珍惜,想方设法把角色演好演活。由于刻苦用功,筱爱琴艺术上进步很快,演配角也越来越出色。

有次在《燕姑娘》中与著名沪剧演员邵滨孙合作,扮演小燕一角,一段“沿街求乞卖唱”被她唱得哀婉动人,当时即被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广为发行,一时风靡沪上,家喻户晓。筱爱琴的名字开始引起沪剧观众的瞩目。

筱爱琴在《小二黑结婚》中

1946年筱爱琴与邵滨孙结婚,夫妻俩人便离开了文滨剧团,与石筱英等组建了中艺沪剧团。筱爱琴终于有机会在《铁汉娇娃》、《骆驼祥子》等大戏中担任主要角色。由于筱爱琴表演感情真挚、真实自然,嗓音清丽婉转,高低转换自如,润腔吐字自有特色,节奏时快时慢,唱腔跌宕多姿,色彩丰富,大受观众欢迎,因而很快筱爱琴便在沪剧舞台上崭露头角,声誉雀起。

筱爱琴与邵滨孙在《杨乃武与小白菜》中

1949年新中国诞生,戏曲艺人都有翻身当家做主的感觉。筱爱琴正值青春,思想和艺术刚好处于蒸蒸向上阶段。她一方面积极投入戏改工作,在《白毛女》、《幸福门》、《红花处处开》等十几出大戏中任主演;另一方面努力学习科学发声方法,坚持天天练功。如此筱爱琴不仅表演真挚动人,唱腔也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沪剧《白毛女》说明书

筱爱琴与解洪元在《白毛女》中

每演一个戏,每塑造一个人物,她都注意写“角色自传”和“演员日记”,尽力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融化到对角色的演绎中。同时她的唱腔也不是为唱而唱,而是角色不同,赋予的唱腔也不同。时而委婉流畅、刚柔相济;时而清丽明快、质朴亲切,用抒情悦耳的演唱把角色的欢乐或痛苦的情绪细腻传达给观众,因而她的不少唱段声情并茂,韵味独特,让人过耳不忘,百听不厌。

筱爱琴肖像

1952年人民沪剧团丁是娥、解洪元、石筱英、邵滨孙、筱爱琴“五个大牌演员”联合演出沪剧《罗汉钱》,引起沪剧观众注目。时年24岁的筱爱琴在戏中饰演18岁的农村姑娘张艾艾,她比剧中母亲小飞娥的扮演者丁是娥只小5岁,但扮相和表演毫无“违和感”,显示了她深厚独到的艺术功力。

筱爱琴与丁是娥等在《罗汉钱》中

她深入发掘这个角色聪明乐观、坚定执着的个性,既表现艾艾天真泼辣的一面,又演出人物温柔深情的一面,着实是一个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农村姑娘,让人耳目一新。

筱爱琴在电影《罗汉钱》中

筱爱琴与丁是娥在《罗汉钱》中

在“赠罗汉钱”一场戏中,她先用明快的“寄生草”曲调唱出艾艾这个初恋姑娘既含羞又兴奋的心情。后来艾艾回家后在灯下回忆时,同样用此曲调,但旋律节奏都有所变化,贴切地表演了人物此时此刻的情绪状态,使艾艾这个人物“立体”起来,也更加有了艺术深度。筱爱琴在此阶段,获上海春节文艺竞赛演员一等奖和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二等奖,这是对她艺术成就的最好肯定。

1956年《罗汉钱》被拍成沪剧电影艺术片,筱爱琴塑造的农村姑娘张艾艾也飞入寻常百姓之家,其中《赠钱》一段唱更是到处传唱,成为沪剧经典唱段长演不衰。

筱爱琴在电影《罗汉钱》中

就在筱爱琴艺术如日中天之时,1959年沪剧团排演了反映1925年工人斗争运动的大戏《星星之火》,因丁是娥身体欠佳,主角“杨桂英”便落到筱爱琴头上。而筱爱琴之前一直以擅长演少女、少妇著称,此时筱爱琴刚过而立之年,演杨桂英就意味着改变戏路,向“中年妇女”转型。

沪剧《星星之火》说明书

对此筱爱琴毫不犹豫,她太喜欢这个角色了,因为戏中的杨桂英也是个从扬州千里迢迢来上海的苦命妇女,这个角色既有筱爱琴母亲的经历,也与筱爱琴本人的感受重叠。筱爱琴紧紧抓住人物出身性格和思想逻辑,深入体验角色,几乎与角色融为一体,演活了这个角色,使之成为沪剧史上相当有深度的一个“工农”角色,达到了炉火纯青和真善美的高度。

筱爱琴在《星星之火》中

筱爱琴在此戏中的唱尤其具有艺术感染力。戏中母子三人的“隔墙对唱”如今已成沪剧经典。这完全是筱爱琴与编导作曲反复研究,借鉴外国歌剧形式的一种创新。这里虽然用的是沪剧基本调长腔中板,但如果不赋予激情,就很容易显得平淡。筱爱琴用了别致的处理方法,深沉真切,委婉激扬,与扮演小珍子和双喜的演员紧密配合,充分抒发母女,兄妹骨肉间相逢不能相见的悲痛之情,令无数观众心痛而潸然泪下。

筱爱琴与沈仁伟在电影《星星之火》中

筱爱琴与沈仁伟、许帼华在《星星之火》中

同样在戏的最后,杨桂英在记者招待会上揭露敌人阴谋的那段赋子板,筱爱琴也一反传统几十句一口气唱到底的方法,而是中间穿插了日本大班、包工头等企图阻止杨桂英发言的插唱,使赋子板不再平铺直叙,在演唱中情绪层层递进,最后才把戏推向高潮。筱爱琴在此再次显示了她不凡的演唱功力,既抒情又激情,一步紧一步,一浪高一浪,揭露了日本大班的伪善。这段唱具有酣畅淋漓和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筱爱琴在电影《星星之火》中

筱爱琴在电影《星星之火》中

同年该剧又被拍成沪剧电影艺术片全国放映,筱爱琴再次获得很高声誉。

电影《星星之火》海报

令人痛心的是这样一位好演员竟在1968年间含冤去世,然而观众对她在《罗汉钱》、《星星之火》、《雷雨》、《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剧目中所创造的艾艾、杨桂英、四凤和小白菜等艺术形象一直记忆犹新。

小筱爱琴在《巧遇计》中

令人惊奇和欣慰的是筱爱琴与邵滨孙的女儿邵智慧其长相、嗓音酷似筱爱琴。石筱英、杨飞飞等前辈见到邵智慧,总说她越来越像筱爱琴。

小筱爱琴在《星星之火》中

1980年代中期邵智慧在父亲邵滨孙的鼓励下,弃商从艺,加盟了新艺华沪剧团,成为一名沪剧演员,并改艺名为小筱爱琴。小筱爱琴继承母愿,为弘扬筱爱琴沪剧艺术努力。常常一出场便受到观众热烈掌声,让观众恍如筱爱琴再现,其音容笑貌,几乎乱真,令人感慨。

小筱爱琴在《星星之火》中

1984年,小筱爱琴还与石筱英、父亲邵滨孙等当年“原班人马”一起,为过去筱爱琴演过的《母亲》中的华芳、《巧遇计》中的赵秀兰等角色“音配像”,使筱爱琴的沪剧经典角色更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也足可告慰九泉之下的筱爱琴了。

最新资讯


Copyright © 2010-2022